经济学人:《实时监控》

2013年11月15日 13:28  新浪财经 微博
图为最新期《经济学人》封面图为最新期《经济学人》封面

  导读:最新一期《经济学人》于11月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是《实时监控》。如今摄像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而体积却越来越小,无处不在的摄像机与网络配合让人们的行踪无处遁形,为了保护隐私,现在应该通过立法对技术施加限制。

  1890年,一家报纸宣称;“在海边,今年夏天有些事比鲨鱼更可怕,这就是业余摄影师。”柯达发烧友们在海边四处游荡,肆意抓拍日光浴者,手持照相设备震惊了19世纪的国际社会。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业余摄影师再次引发了世界更大的关注。尽管发达国家的公民早就习惯了被安置在道路和城市里的闭路摄像机监控,但是随着设备越来越小、储存数据成本越来越低,现在更多是个人在拍摄。

  现在有大约10000人正在测试谷歌[微博]眼镜的样机,这是一款可以像眼镜一样佩戴的微型电脑,它架在人们的鼻梁上,可以复制智能手机的所有功能,其柔性镜框上安装了一台摄像机和微型屏幕,这样用户可以轻松的拍摄图片、发送信息以及在线搜索。

  眼镜实验可能会失败,但是一场更大的革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俄罗斯的保险欺诈十分猖獗,在那里至少有100万辆机动车辆的仪表盘上安装了摄像头,这样可以拍摄前方路况。美国警局准备推出佩戴摄像机的警察,把摄像机别在他们的制服上,记录和公众的互动情况。项圈摄像机帮助主人时刻了解宠物的动向,而狗仔队也开始动用无人机来偷拍名人在自家花园和游艇上的活动,还有更疯狂的人,他们利用更先进的方法把摄像机安在了外太空。

  无所不在的录像有很多好处。一些脑部受损的人开始利用摄像机:通过回顾过去的画面帮助恢复记忆。冲撞摄像机可以帮助解决保险索赔并鼓励人们更安全的驾驶。监控录像可以防止一些罪犯无根据的指控警官或军官虐囚。一名英国大兵被指控谋杀一位受伤的阿富汗人,因为他的行为被同事的头盔摄像机拍了下来。录像还可以展示富有经验的外科医生以及工程师的视角,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培训新人还能用于解决责任纠纷。连网摄像头还可以读取路标,为视力部分残疾的人提供帮助。

  乐观主义者相信未来还有更广阔的用途。很多人开始携带活动追踪器,戴在手腕上或放在口袋里,这样可以监测锻炼情况以及睡眠模式。摄像机可以更有效率的做这些工作,也许还可以监测佩戴者的饮食习惯。如果摄像机的主人成为一场事故和犯罪活动的受害者,“个人黑匣子”还可以提供现场画面。可以辨别面孔的微型摄像机将成为个人数字助理,交谈可以和翻阅文件或读取邮件时一样进行搜索。现在一小组“生活记录器”正把多年来的胶片信息存储在“e-memories”数据库里。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会为此欢呼雀跃,完美的数字记忆不但可以保留欢乐的事件还可能保留痛苦的回忆,因此有可能给人们带来伤害。多疑的配偶或者雇主会觉得自己有权翻阅影响资料。

  更该担心的是镜头前而不是镜头后的人。学校霸王早就利用手机非法偷拍,并令受害者蒙羞。网络上充斥着在公共场合秘密拍摄的妇女照片,可佩戴摄像机将使得这种偷拍更容易。可能出现的更严重的问题是不断发展的面部智能识别技术,这项技术可以让政府或者商业部门在上亿张在线图片中筛选出个人信息。如今摄像头无处不在,酒吧里、大街上、办公室里,在人们的头顶上到处都有,再加上社交网络以及提供存储和发行影像处理的服务商,它们整合在一起将非常强大而恐怖。总有一天,你的所有行动都会被时时记录,而对面走过来的陌生人马上就能知道你是谁。

  本刊一直坚信人们应该欢迎而不是惧怕科技进步,但是我们更加推崇自由。自由包括隐私权:如果你的每一个活动都被记录,那么自由就遭到了破坏。

  我们可以取缔一些令人不快的设备,奥地利禁止使用仪表盘摄像机,拍摄前方路况的司机将被处以10000欧元的罚款,但是取缔这些设备可能会剥夺人们的福利。社会应该发展出更完善的制度来规定何处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技术,就像当初人们适应柯达发烧友那样。

  现在各家公司行事都非常谨慎。谷歌禁止在谷歌眼镜app中提供面部识别技术,而眼镜摄像机只能提供短期拍摄。日本数码相机制造商确保他们的产品每次拍摄时,都会有快门声响。现有关于防范跟踪和骚扰的法律也将延伸到侦查无人机的使用。

  随着摄像机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而且变得无所不在,新制定的法律应该继续确保自由。只有明显符合公众利益的情况下(例如辨别银行抢劫犯),政府才有权使用面部识别技术。如果公司或者是大街上的陌生人想利用这项技术,那么立法的出发点应是人们有权保持个人信息不被自动泄露,这一原则同样使用于个人数据。Facebook和谷歌应该建立针对隐私更高的默认设置(根据用户的需要可以降低),新的摄像机或是面部设别技术应该被管制,而由你自己决定是否抛头露面。

  硅谷总是强调释放科技的力量,通常这是对的,然而一个设备给予某人的自由很可能侵犯他人的自由。自由派政治家一直疏于捍卫个人空间,尤其是个人网上空间,现在应该行动起来了。否则转瞬之间,我们的隐私将荡然无存。(鹿城/编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部分城市尝试“大病提取”住房公积金
  • 体育国足预计首发:郜林搭武磊 孔卡告别中国
  • 娱乐刘德华否认太太怀孕四个月 称多谢关心
  • 财经专家:养老双轨制并轨职工或还是吃亏
  • 科技思科等公司因棱镜门在华遭抵制
  • 博客吴奇隆前妻马雅舒:我没多占他1分钱便宜
  • 读书"绝命书"曝光:怕死的江青为何自杀
  • 教育在港留学生生存现状调查 新浪教育盛典
  • 郑风田:安徽新土改试点的四点价值
  • 永新人:独生子女的父母靠谁养老
  • 叶檀:拆分中石油 阻断油荒气荒
  • 齐格:记者是档子什么活
  • 江濡山:国企改革到底难在哪里
  • 张炎夏:上海自贸区的来龙去脉
  • 张明:互联网金融行业几大潜在风险
  • 水皮:2020年从2013年开始
  • 易鹏:三中全会重在平衡
  • 叶檀:李氏商业帝国大挪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