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营销战略 哈药集团跨过“标王”陷阱

2001年01月14日 11:28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哈药集团这艘众人关注的航母,刚刚获得了驶向香港资本市场的两张上市入场券。去年销售收入14亿元的三厂已稳获其一,而销售收入达21亿元的六厂,却仍在为争取其中的另一张入场券努力。

  在哈尔滨制药六厂去年21亿元销售收入中,盖中盖进账10亿,严迪则为6亿元。

  如此销售业绩,无疑为去年早些时候,外界为其扣上的“哈药秦池论”平了反,单就哈药六而言,盖中盖的处境仍然不错,一度停播的广告又开始在各地电视台渐渐冒头;而且,对于全国上千个经销商来讲,哈药六仍是金字招牌,销售链也没出现问题。

  但何以证明哈药六目前令人争议的成功能长久维持?哈药集团副总经理孙树林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正在调整,需要一个过程”。被捆住的资本神经

  哈药集团特有的体制架构为哈药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促其迅即成势。但现在,哈药集团与哈药六正试图携手突破这种体制架构,从而获得嬗变。孙树林称:“哈药集团最终将成为控股公司,与哈药六成为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而非分公司。”

  现在的哈尔滨制药六厂是1988年由哈药六与药七合并而成,哈药七厂长汪兆金担任合并后的新哈药六舵主。直到1991年,该厂还是一级法人企业,之后,哈尔滨医药管理局(简称药局)将旗下31个工、商企业打包组建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664),进而1993年在沪上市,哈药六正在其中,并与其它企业一样,成为哈药集团的分公司,二级法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利润中心。

  1997年,刘存周上任集团总经理,他主张分权,通过授权的方式把经营权全部下放,集团只负责资本运营和战略规划,这种类似事业部制的管理架构。

  哈药集团董事会秘书林本松认为,集团脱胎于行政管理机关,这就为企业挡住了行政干预,同时为融资方面提供后盾,政策放权使哈药六市场决策权掌握了的大手笔广告,都是企业自已操作的,集团不干预。

  在此环境中,哈药六迅速地完成了自身的原始积累,此时,旧有体制架构的负面作用开始显现:非“独立法人”的企业性质,成为现实的制度障碍,因为这使企业没有资本运作的功能,从防范风险角度讲,它束缚企业产权多元化,不能有效分散经营决策风险,从发展角度看,只能进行集团内部整合,社会范围内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无从实现。

  哈药六的有关人士认为,这实质是一个企业长久持续发展的制度平台的缺位,企业火箭般向上跑,销售额上了新平台,体制平台跟不上,风险系数就会累积加大。

  对此,该集团总经理刘存周提出,新世纪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产权多元化。然而,碍于药六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集团最终首先选择了哈药三厂(2000年销售收入14个亿左右)做“体制先锋”,着手进行公司改制,即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向股份制过渡,以吸收外部资本加入。擦亮“华康”

  药六正在想办法尽快用“华康”这个牌子罩住旗下所有的产品。

  事实上,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华康”,尽管它一直存在。“华康”正是该厂大部分产品品牌,而盖中盖、严迪仅仅是注册的药名,但一直以来,在药六所有的产品广告中,偏偏弱化了华康。

  据介绍,1988年,老药六与药七(哈尔滨制药七厂)合并成新药六后,该厂便开始按这种方式运作做广告,前期还有维生素E盐酸脂胶囊以及纯中纯纯净水等,做一个,成功一个,从未失手。

  按营销学的理论和一般实践,这种“卖一个产品,打一个品名,不突出品牌”的单品销售策略谈不上科学性,而经过2000年“盖中盖”广告风波之后,盖中盖月销量从峰值4元亿大幅跌落,危机之时,消炎治疗药严迪依托广告迅速跟进,基本维持了药六正常的现金流。

  “你又不得不承认这种策略确实成功了。”该厂副厂长杜滨通说:“如果盖中盖当初叫‘华康盖’,而严迪叫‘华康消炎灵’之类的话,经此一劫,华康消炎灵决不可能这么快挑起药六的大梁”。

  而目前药六首要的调整对象正是这个发挥重效的单品广告策略。“现在情况不同,药六在销售上已经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名牌产品迫切需要形成群体,进行集约化营销,降低成本,现在需要一个核心品牌统领全局了”杜说。“因为经历几年来全国范围内的销售扩张,各种资源准备已经成熟。”

  杜滨通有个观点,制药企业在扩张时期主要的目标是现金流、销售终端,而不是利润。他以此来解释倍受业界诟病的“广告泡沫”问题。杜民说:“外面一直在猜测我们广告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有人说是20%,我们对此不想做过多评论,药六的利润率不高也是事实,但它的资源不具有可比性,这是一个老牌国企,有着丰厚的药品品种积累,在发展的阶段,最现实的办法是以市场的办法将产品资源激活,在创新产品上集中于三、四类药品的开发。”

  杜进而反诘:“中国有几个企业能够将20亿以上的资金投入到一类药的开发?在面对世界上最大的三、四类药品市场的情况下!”三项隐忧

  曾为药六赚来大笔钞票的保健品,是构成药六目前令人忧虑的产品结构的主角。事实上,在集团规划中,该厂的初始定位本来就是保健品基地。而现实情况是,保健品在该厂的销售收中所占份额过大,而这个行业的市场稳定性差,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据悉,药六厂已准备很快陆续推出一系列治疗性药品。“多树几支类似‘严迪’的柱子,药六便不会从半空中摔下来。”孙树林说。

  另一个隐忧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环境。从治疗药的性质来看,药六大部分是西药产品。哈药集团宣传部长高巍在接受记者采访前,桌上还摆着完成的《哈药应对WTO》的报告。据悉,中国制药业普遍的处境是,99%的西药都是仿制药,也就是说,一旦加入WTO,则要向外国拥有药品专利权的厂商交纳许可费,数目不菲。

  “一般药品的专利保护期是10年,一个现实的办法是,选择一些即将超过专利保护期、又有市场前景的西药,加大研发力度(属于三、四类新药开发),一旦超过保护期,抢在第一时间内,向有关部门申请专利保护,这样,即可拥有世界范围内的药品知识产权,药六的市场策略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高说。

  此前,药六虽然在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但产品创新方面,大多限于在三、四类新药(开发同一产品的多种剂型)的开发上做文章,虽适应了市场,但西药竞争力最终来源于开发一类新药能力方面,对于中国所有西药企业来说,一组数据传达了在开发上的难度:从国际上看,开发一类新药的周期是10年左右,需要持续投资20亿人民币以上,而一种药品从开发到成熟期为20年,前10年开发,然后还得投入营销费用等等,这显然对哈药六这样的企业来讲,仍不具备条件。

  最后的隐忧来源于汪兆金本人。药六的成长是在汪一手操办下得来的,与大多数成功的国企一样,这是典型的“能人经济”,虽然从1997年始,集团对六厂已实行年薪制度改革,即对汪本人来讲,完成销售指标后,即可获得大约7万元的年薪,但这与药6亿元以上利润相比,不能构成有效激励。(本报记者王丰/文)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季建业长期被传双规 港媒曝其多位情人
  • 体育欧冠C罗两球皇马2-1尤文 伊布4球巴黎胜
  • 娱乐赵忠祥谈高薪:看我工资单?央视非暴发户
  • 财经人民日报刊文:房价上涨不能归于调控不力
  • 科技苹果发布iPad Air及视网膜屏iPad mini
  • 博客彪悍!成都女汉子半夜和男友打架(图)
  • 读书忘年之恋:李宗仁娶少妻婚后甜蜜(图)
  • 教育萌汉子千元打造最潮男生宿舍 国考报名
  • 陈虎:房地产京7条突然出笼有何深意
  • 徐斌:那些不作死不会死的土豪们
  • 叶檀:北京自住型商品房估计不好卖
  • 周彦武:远超08年的金融危机明年爆发
  • 花木兰:美国将出现金融混乱
  • 钮文新:美国的失业率到底有多高
  • 王吉舟:湖南警方跨省抓记者大戏解码
  • 刘石:从央视乱批星巴克看定价误区
  • 张明:中国应如何多元化外汇储备
  • 周彦武:掠夺中产阶级的遗产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