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费低至200万 保荐机构和保荐人陷入迷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9日 09:48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程林 深圳报道 保荐制实施半年,保荐机构和保荐人开始陷入迷惘。 管理层期待的通过机构博弈形成市场份额的优胜劣汰、通过个人操守形成的保荐人约束机制并未现雏形。现实情形是,保荐机构之间“杀价”严重,而且,保荐制全面替代通
从1000万到200万 证监会公布第一批609名保荐人及67家保荐机构名单数月之后,投行人员开始发现,市场形势已是极其严峻。 “现在几乎拉不到业务”,恒泰证券一位投行经理对记者表示,“好的IPO项目非常少,而可以收费的并购业务国内几乎又没有。” “现在只要是稍微好一点的发行项目,一般起码都有7-8家券商在竞争,每家都有各自的资源和关系网,到最后只能拼价格,目前价格已到最低点,已经有券商报出200万元提供一条IPO通道的价格。” “以前券商的一条通道往往收费1000万元以上。”该投行经理说。他认为,导致通道价格出现如此缩水的原因,一是通道市场供求出现变化。券商通道以前属于稀缺资源,证监会对项目的进展速度控制得也比较严格,导致通道价格长期居高不下。而近期,随着深交所中小企业板的设立,以及新发审委审批速度的加快,券商通道周转率急剧上升,但与此同时,投行项目的周期却越来越长,导致很多券商空有通道而无项目申报,供求关系发生逆转,通道价格自然大幅缩水。 第二个原因则来自于目前保荐机构的过度竞争,“目前券商在承揽业务时过多地依赖于人情关系、政府资源等,而国内大、小投行之间服务水平、业务质量差距不大,提供的服务是同质性的,并不能提供什么独特的、垄断的产品服务,比拼价格就成了惟一的武器。” 数据显示,2001年以前国内有主承销资格的券商不过32家,而到2003年底有主承销商资格的券商达到93家,按通道制计算大概有200条通道。根据最新的保荐人名单,609名保荐人实际上就意味着304条通道。10月份保荐制全面替代通道制,业内预计,未来的投行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将价格战进行到底 一家中外合资券商的保荐人对记者表示,200万承销费,肯定是不会赚钱的,可能是一些小的、新成立的券商为了获得市场影响力而提出的,并没有普遍意义。 该保荐人承认,“现在投行项目越来越难做,周期也越来越长,导致投行成本居高不下,不过按现在的情形,即使成本提高了价格战还是会打下去的。” 该保荐人介绍说,根据证监会去年的规定,除国有企业整体改制或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外,其他类型企业上市必须先运作满三年,这个规定直接限定死了一大批企业的上市进度。 “为什么以前国有企业讲究剥离上市,是因为其作为整体是不赚钱甚至亏损的,现在要求整体改制上市之后,通过以往的财务重组、分立、剥离形式包装国有企业已不现实,这就直接减少了一批上市资源。” 该人士还认为,中国股市已经十几年了,该上市的国有大型企业已经上得差不多了,没有上市或者准备上市的好项目少之又少。 我国的上市机制在设立之初,就是为国企“脱贫解困”、转换经营机制服务的,但另一方面,大型国企的质量相比而言还是较为优良。目前,大部分规模较大的国企已经在境内外上市。当初中央曾确定了514家国家重点企业、181家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93家国务院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百户试点企业、121家国务院确定的国家试点企业集团母公司,如今,名单中的大部分公司,例如几大钢铁公司、几大汽车集团、中石化、中石油等,均已将整个集团或子公司在境内外上市。 该保荐人表示,“除了上市资源日益减少外,就算现在有少量好的项目,一般的券商也难以拿到,大单基本集中于中金、银河、中信三家,其他券商难以染指。” 该人士分析,中金作为建行和摩根士丹利的合资公司,背景较为特殊,走高层路线,前几年中国投行市场,只要是数10亿以上的大单,一般都由其包揽,2000年凭宝钢一单,中金就能排行中国A股IPO第一;银河证券大股东为财政部,也有较强背景,2003年承销南方航空;而中信的背景为中信集团,中信集团在中国政经界的影响力众所周知,长江电力一单,就为中信证券提供了2003年半年的利润。 该保荐人说,三巨头之外,国内的大多数投行实际上只能更多地挖掘民营企业资源,但在现阶段,国内民企往往存在家族企业氛围浓厚、管理决策随意、财务不透明、违规甚至违法操作等弊病,做此类业务投行需要承担相当风险。 “一般来说,每个投行项目都会存在一到两个致命的障碍,或者是财务上的或者是法律上的,但是对于投行来说,宁愿违规受处罚,也不能不做项目等死”,该人士坦言。 两年后淘汰一半保荐人 保荐人制度的推行,曾被视作一个新财富阶层的形成,而现在看来,其利润来源却是以牺牲更多没有保荐人资格的投行利益完成的。 而对于利益既得者的保荐人来说,在获得一定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谁能保证这种利益一直继承下去?在利益与公平之间,保荐人的选择余地很有限。 记者从深圳一家老牌券商处了解到,在保荐人考试之后,该公司获得保荐人资格的投行员工工资提升,每年额外奖金20万;而其他没有通过保荐人资格的投行员工,工资待遇都下降。 业内估计在10月份左右,将会举行第二次保荐人考试,但一位证监会人士对记者透露说,该次考试意义已不大。据称,第二次保荐人考试后,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才能注册成为保荐人:其一,必须在考试以前做过IPO项目并在文件上签字;其二,在通过考试后一年内必须以负责人身份做完一个项目。证监会人士分析,要达成这两个条件,非常困难。 即使已经获得保荐人资格,其前途也未必一片光明。前述保荐人称,“保荐人资格不是终身制,根据证监会要求,必须在考试后两年内至少担任过一个境内外已完成证券发行项目的保荐代表人,否则将被取消资格。我们压力很大。” 投行人士分析,以目前一个IPO项目流程来计算,改制需要半年时间,辅导需要一年时间,验收、制作材料、申报、过会等需要一年半时间,一个完整的项目周期需要三年时间;而且,根据证监会的规定,同一个保荐人,同一时间只能推荐一家项目,这就决定了一个保荐人根本就没有把握在两年内做完一个项目。 恒泰证券一位投行经理认为:“以国内目前的发行节奏来看,一年总共不到200个投行项目,扣除保荐人重复因素,预计2年后将淘汰50%保荐人。” 某位保荐人最后表示:“从根本上说,证监会的保荐人制度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它要求保荐人勤勉尽责地维持信用、保护市场公平和知情权、维护个人声誉;另一方面,对保荐人项目周期的苛求和强迫,在当前环境下,使得保荐人根本不可能冒风险去放弃项目,一般来说,一个保荐人两年中只会做一个项目,如果放弃项目就意味着放弃保荐人资格以及相应的待遇。因此,就算是该项目存在再多的风险隐患,有再多的问题,保荐人也只会更大程度地去包装、完成项目。” 在项目的取舍风险和自身利益的判断中,保荐人的商业逻辑已凸显,这也正是中国式保荐人制度的悖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