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会否迎来“艳阳天” 种种利好渐渐浮出水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 08:08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 |||||||||
2004年上半年证券投资基金领尽了风骚。进入下半年后,市场对券商的关注度则在不断增强。近日包括证券公司集合理财、分类监管等在内的消息在市场流传。券商高层即将召开的会议,再一次将证券公司推向市场前台。 记者的一位朋友负责某券商委托资产管理业务,最近忙着做客户工作,把资金留下来。“都是德隆给害的”,这位熬过了3年市场低迷的汉子显得很无奈。与基金公司发行相比
券商利好一年盘点 自2003年8月券商大会后,当年10月出台了《证券公司发行债券暂行管理办法》,12月出台了《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有关券商开始分类监管探索的行动也在推进。在券商发债的工作上,今年上半年已经有第一批三家公司———中信证券(资讯 行情 论坛)、海通证券和长城证券发债募集约42亿元。今年7月,光大证券获准定向发行不超过7.6亿元公司债券。券商发债规模达到50亿元。尽管总共发债募资数量可能还比不上一家券商挪用的客户资产规模,但毕竟市场关心的一个话题有了后文。 在券商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上,近日市场流传,集合理财试点即将开始。据了解,与券商发债试点类似,在集合理财的审批上,监管层将允许少数几家资产质量和运作上比较突出的券商开展集合理财业务,落实券商客户资产管理中的规定。而2003年被叫停的券商集合受托理财,尽管多数仍在悄悄运作,但在试点方法推出后,依然缺乏合法的生存空间。 始终为多数券商愤愤不平的分类监管工作,从最早的分类监管试点,到A、B、C、D的4类监管划分,再到简单的券商分类,由于各家券商从不同立场出发,希望谋求对自己更优的监管环境,因此探索券商分类监管创新的工作仍在艰难继续。 利好收效甚微 券商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一度使市场将允许其发债和开展集合理财视为解困良方。然而,经过一年来的实践,这些为券商输血打气的措施却似乎未收到理想效果。以券商发债为例,中信证券几经努力终于坐头班车如愿以偿。但其业绩却未因此得到提升。2003年每股收益尚有0.15元的中信证券,今年一季度业绩只有0.007元。发债后,公司就发布了业绩预警,称2004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50%。在国内券商中,中信证券的资产质量应该是一流的。这样的好券商居然在发债利好兑现了都不能解决盈利下滑问题,那么其他券商是否靠发债就能捱过去呢? 据了解,发债不能解救券商,集合理财似乎也没能帮上很大的忙。2003年证监会叫停券商集合理财业务后,已经开展此项业务的券商趁2003年行情转暖取得相当突出的业绩。据悉在叫停前已经做起集合理财的券商在去年几乎都顺利与客户续约。参加集合理财的客户在2003年几乎全部分得不菲的收益。据称有的公司为客户创造的收益超过了国内开放式基金业绩冠军。正是在高额回报鼓舞下,今年上半年行情转冷前,多数客户与券商延长了委托期限。不过紧接着4月开始的市场下跌,直接降低了券商的集合理财收益。在两市大盘4个月的下跌中,券商重仓股跑赢大盘的不多,决定了券商集合理财收益已经无法续写神话。 分类监管能否救券商 与券商发债和集合理财从市场层面输血不同,券商分类监管似乎希望沿用达尔文的思想,为至今仍活着的券商寻找一条出路。 有信息表明,无论发债还是集合理财,审核券商的一个标准就是券商分类的原则。有业内人士预测,可能最晚在今年四季度,券商集合理财业务将可以启动。与之相应的,券商分类工作不得不抓紧时间。 不过,从券商分类工作推进的缓慢程度可以看出,该项工作正在遇到相当大的阻力。据悉不少券商对最早提出的分类监管试点一直意见很大。后来改为4个层次的分类,也颇令指标不佳的券商牢骚满腹。例如在早前一份分类监管征求意见稿里,有券商就对A类公司资产质量、财绩、业务、风险管理、合法合规、诚信等指标的设计表达异议。据悉达标要求的连续三年盈利且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大于6%一条,就几乎使A类券商空缺。而能够达到B类的券商在市场上也是寥寥无几。因此,对券商分类的指标调整,也始终没有最后的结论。 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国股市大宏观环境制约下,券商的发展不能单纯依赖自身的改革。而在国债回购、挪用等历史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之前,促进券商优胜劣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本报记者王轲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