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股市上涨原因何在 四种说法哪个更可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22日 11:18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王子恢 仿佛是为成语“否极泰来”作注脚,中国股市在市场各方境遇糟糕到不能再糟糕的时候,一股先知先觉的神秘力量,带着“英雄不问出处”的果敢与豪迈潜入股市,于无声处出惊雷,先有中信证券一飞冲天,后有中国联通气贯长虹——6000多万投资者在“6.24”行情后长达7个月的股市冬夜中,依稀听到了振奋人心的惊蛰之音。 上涨之迷 本周一,引领大盘上涨的中国联通再次上涨0.92%。事实证明,“1.14行情似乎仍在延续之中,当日上证指数再次上涨0.27%。 1月14日,在没有任何迹象的情况下,中国联通突然轻松涨停,带动沪深两市放量大涨,当日,中国石化等低价国企大盘股挟巨量封于涨停,带动个股全线普涨。上海综合指数涨幅达5.81%、深圳成分指数则达到了6.3%,创下6.24行情以来的单日最大涨幅。当天的统计数据显示,两市成交金额共计360亿元。 1月15日,中国联通主力资金更是以令人惊叹的果敢,在收盘前的一个半小时中扫尽了近7亿股的抛盘,再次封住涨停。16日,联通再次上涨,报收于3.41元,虽然17日联通似乎动能不足,全天下跌4.11%,但本周首个交易日,联通再次上涨,让投资者充满想象。中国联通流通盘高达27.5亿股,据业内人士分析,其市场表现意味着此次做多的集团性资金规模至少应在百亿元以上。 尽管弱市中的投资者一直在苦盼行情来临,但由于事先没有任何利好,突如其来的1.14行情还是让各方大出意料。多日以来,就引发此次行情的原因及大资金的来源,市场各方进行了各种猜测,但直至目前,最令人信服的客观事实只能是:中国股市制造了上涨之谜。 从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的信息看,国信上海是炒作中国联通的主力资金最大的栖身之地。在1月14日、1月15日中国联通连续涨停的两个交易日,国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北京东路证券营业部和国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三里河路证券营业部均列交易金额榜前列,而国信上海则连续两个交易日位列榜首。但从公开资料看来,主力可能仅仅是国信证券的客户,资金来源以江浙沪为主,但其庐山真面,至今还是不得其详。经历了一年多的弱市之后,几乎所有的券商、基金均不可能在股市中有如此大的自救手笔。而社保基金似乎也不具备这种可能,那么,这些资金究竟是何方神圣? “既不是券商,也不是基金,这是一种来无影去无踪的力量——神秘超级主力再度现身中国A股市场。”有媒体如是评论。 英雄不问出处——此江湖用语可能是对此次主力之谜最好的解答。但无论如何,这些资金对市场的研判有高度的前瞻性,其果敢的操作风格表明了主力对市场的信心,而此信心来自于对政策的预期。 政策热望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巧合。2000年2月14日,上证综合指数涨幅达到9.05%,股指从1340点起涨,随后一路上扬,其时正是周小川履新之时。时至今日,1.14行情的爆发,又恰逢尚福林新官上任。一些评论人士认为,市场信心来自于主力资金对新任管理层有信心。基于此,有媒体直接将此次行情认定为“证监会人事更迭的新政行情。” 而上周,有报道称证监会已经证实史美伦将继续留任,并且所主管的工作保持不变,而且据传尚福林到证监会后召开的第一次主席办公会议讨论的主要就是“研究取消的第二批行政审批事项”。评论人士认为,始于周小川时代的证监会权力弱化趋势仍在继续,尚福林时代的证监会仍将继续完成其市场化的职能转型,而史美伦留任的消息更使市场对证监会的政策连续性抱有信心。 人事调整给市场带来的信心不仅仅来自于证监会,还来自人民银行。市场认为,新任央行行长周小川作为股市监管机构前负责人,对股市更有切身体验,他入主央行,有望打破此前束缚证券行业发展的一些政策障碍,特别是银行和证券市场之间的障碍,有人认为央行有望推出鼓励银行买入股票的措施。 关于市场上流传的种种政策预期猜测,北京证券吕立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概括为四大方面:一是管理层将向券商放开股票质押贷款;二是有望推出股指期货;三是扩容节奏将放缓,可能停止发行超大盘股;四是称国有股减持要发认股权证,高层对减持国有股让利于民达成共识,全流通问题有望在今年着手解决。 “坊间流传的四种猜测,我认为只有第一种可信。其余的都不可信。”吕立新告诉本报记者。 中国华电投资公司首席分析师张卫星告诉本报记者,关于向券商放开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层的确已经开过会议,虽然此次行情肯定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对券商资金放开无疑是紧急救市的有效手段。经过去年以来的资金断裂后,当前股市正在开始恢复,首先要做的是不能让市场再下去,现在股指还没有上千五点,应该让股指脱离危险区域。 对于开放券商融资渠道的政策热望,并非空穴来风。刚刚履新的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1月7日在深圳考察时,其间有券商总裁明确地提到,在经营层面,2002年行业亏损面是非常大(最新数据显示证券业去年亏损400亿),2003年要考虑给券商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融资问题上,在2003年要不好好解决,就可能发生挪用保证金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在这方面给券商开“合理合法的口”,比如发债问题,比如同业拆借问题,都希望监管层要予以考虑。基金管理公司代表也提到迫切需要政策的扶持,希望允许基金管理公司发行低成本的基金,比如保本基金等。而尚福林的态度使业界对此政策出台的可能性持有信心。 熊尽牛来? “与6.24绝对不一样,这波行情像是真的。”吕立新告诉本报记者:“我认为此波行情与今年的股市表现均是牛市的初级阶段,从主力资金气势汹汹的来头看,绝对不是短线资金。短期内由于此前的套牢盘太多,市场可能有回调压力,但从长线来看,市场将在压力下回暖,每上百点,压力增加一倍。” “机构是有备而来的。”知名股市分析人物楼栋认为,在大肆做多中信证券、拉高中国联通之后,“主力资金运作的第三步就是在本周启动中价股,彻底提升市场的想象空间,进而带来万马奔腾的局面,最终达到他们活跃市场的目的。” 回顾股市,自2001年以来,深沪股市经历了大幅的下跌,总市值蒸发近2.4万亿元,股指一度下跌超过900点,半数个股股价跌破10元大关。今年新年首个交易日,股市又一次创下三年来的股市新低。6.24以后,市场已连续下跌7个月。在弱市整理的过程中,人们一直在关注市场的底部何时来临。此波行情的出现,使不少人认为底部已经到来,股市至少会迎来3—4个月的上升周期,迈入中期上涨轨道。乐观者则认为牛市已经露头。比如上海世基认为,此轮行情是未来牛市行情的一次预演,而最近的《了望》周刊撰文指出,2003年中国股市将进入“大慢牛”年。“这可能是一个次中级行情的开始阶段。”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市场部经理徐凌峰表示。 但也有观点相左者。张卫星并不认为此波行情是牛市露头,“如果有牛市,惟一的可能就是国有股及全流通问题得到解决。所以,现在的行情只能是股指脱离危险区域后的反弹,可能会在1500点左右反复。”经济学家韩志国也认为,目前做多的主力是大的券商和机构,他们迫切需要自救,股指大涨表明市场开始接纳新的监管层。但是,在股市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股市只会有反弹而不会有反转。现在判断股市出现大的逆转还为时过早。 首都经贸大学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告诉本报记者:“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缺陷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靠传闻与良好的政策预期是不可能带来反转行情的。”他告诫说:“投资者一定要理性对待,千万别被机构再套住了。”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在此波行情中公布的研究结果预测:在政策环境相对平稳的前提下,今年股市行情将出现转暖迹象,预期今年市场的活跃度较去年有所提升,股指运行将表现出更明显的波段特征。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范剑平和中国银河证券公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对今年市场发展的看法也趋向一致,他们认为今年股市会比去年好,但不会大起大落,更多将是一种基于稳定的稳步走强,市场会越来越理性,市场信心也将逐步恢复。 梦想悬疑 对于此轮股市行情,管理层是否像投资者及券商等机构一样出乎意外,目前并不得而知,直至目前,没任何关于此轮行情的官方表态。 刘纪鹏认为,推出股票质押贷款遇到的阻力可能会比较大。由于涉及到银行,股票质押贷款将使股市风险传导到银行系统,从当前的情况看来,拓宽券商融资渠道最可行的方式是允许券商发债,两个礼拜前有可靠消息称该计划已经列入考虑日程。“应该向券商开放证券市场上的基础品种,相对而言,券商资本金充足,较容易偿还,在当前情况下,允许券商发行债券是最好的选择,发行5—10年的企业债券是可行的。” “拓宽券商融资渠道已是非搞不可,如果今年做不下去,市场可能出现很大的问题。”西南证券研发中心总经理杨如彦告诉本报记者:“入世后,券商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去年以来的弱市状态下,券商以200多亿的资本总量承担了5—6百亿的发行量,由于政策的束缚,券商业务创新举步维艰,拓宽融资渠道是使券商走出困境的必经之路。” 杨如彦认为,关于券商发债,不仅仅是依靠公募市场发行公司可转债券,应该更注重通过改善券商的负债结构来为其提供融资可能,如减少限制,允许券商更大规模地进入同业拆借市场;如让券商从银行获得贷款,允许券商以固定资产作为质押,还可以成立证券金融类公司作为专门的信用机构,不能片面地堵塞证券市场与银行之间客观存在的需求渠道。他认为,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培育券商的内部自融资功能,如将客户保证金算作券商负债,促进券商债务融资,要从政策上为券商融资开辟合法通道。 对于市场热望的有望着手解决全流通的政策预期,刘纪鹏认为全流通今年应该要解决了,他说:“自去年减持国有股政策叫停后,中国证监会公开向各界征寻方案,最终收集到4000多个并最终锁定了四套预选方案。虽然没有最后确定该如何操作,但并不是要推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今年必须要着手解决全流通。因为事实证明,现在不可能做到让新股全流通,非流通股还在加速成长,市场上56000亿股总额中有3600亿股就是非流通股,如果下一步大盘股还继续发行,市场将积重难返。 “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国资委今年肯定会出现在政府机构序列中,如果国资委在3月成立,那么6月机构即可明确到位,可能在今年第四季度,国家股将迎来较好的减持时机——统一政策、个案解决,谁的孩子谁领走。至少,让无国有股上市公司全流通是可行的,市场可先行探讨公平式全流通,为全流通积累经验。”刘纪鹏还为解决全流通提出了一个形象的“十六字真言”:大坝之上,冰水共存,化冰为水,防水破堤。 “经过反复大讨论之后,大家对制约中国股市发展的制度性缺陷有了共性认识,几大预选方案的最终敲定也对投资者的信心形成了有效支撑,全流通问题不能再拖了。”张卫星对本报记者如是说。 关于停止发行超级大盘股的政策预期,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认为虽然对于股市是好事,但成为现实不大可能,华夏银行发行后延也只是缓和市场之举。关于股指期货,刘纪鹏认为推出的时机并不成熟,在股权割裂、二板缺位等制度性缺陷尚存的情况下推出股指期货是欠稳妥的。他认为当前的股票市场转轨新型特征明显,市场投机过度且信息严重不对称,股指期货弄不好就成了新的投机工具,并不一定能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他认为,在全流通问题尚未解决之前推出股指期货,会对今后问题的解决设置新的障碍。张卫星告诉本报记者:推出股指期货不合时宜,许多新的金融衍生工具拿到中国后都变样了,所以这种衍生工具不要轻易尝试,因为根据当前的股市现状,还不能确定这个魔盒打开后究竟有什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文魁则告诉本报记者:今年可能不会看手解决全流通,对于国有股减持,他本人倾向于“新股新办法、老股老办法”解决思路,让发展买单。而对于拓宽券商融资渠道的观点,他认为由于此前有鞍山证券等历史教训在先,对于允许券商发债这样的政策预期,管理层肯定会谨慎考虑。银河证券公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也认为,国有股减持关系到投资者对政策预期的稳定和对市场走势的信心,但今年不会贸然出台相关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