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道理,那就是天下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只要你的定价足够低,你采取的方式也足够特别)
特约撰稿 缥缈
本周市场大幅杀跌,指数已经进入超低空飞行,随时有迫降的风险,据盘面显示,四 大股指全部跌进“破碎虚空”,称得上是日破三关,夜夺八寨,除个别股票比较抗跌之外,盘面基本乏善可陈。当指数最低跌倒1376点水位时,多少年的交易成本,新股的填埋,复位后只相当于1999年末的600多点了。
本周值得注意的消息,是审计署对中国银行总行、七个省级分行以及150多个分支机构在2000年度资产负债损益的审计情况的披露,报告中说,中银近年来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有所提高,但资产质量不高、费用居高不下等问题仍未根本好转。
相关的报道是,此次审计,对中银查出的主要问题是违规放贷、账外经营以及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等。同时,发现大案要案线索20余起,涉案金额27亿元人民币,涉案人员35人,并已移交有关部门查处。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审计工作会议上称, 去年,审计署还组织了对10户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根据对已经完成的8户企业审计情况的初步统计,共查出各类违法违规金额348亿元。查处的问题,主要是会计信息失真,私设“小金库”、违规炒股、偷漏税金、违规放贷,以及由于决策失误等造成国有资产损失;同时还发现资产质量不高,不良资产数额较大,存在潜在风险等问题。审计查出并移送司法机关案件22起,涉案金额5.95亿元,涉案人员61人。
此外,会议还披露说,去年1至9月份,各地共对19000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查出违法违规金额107亿元;审计后各地参考审计结果并依据有关法规,对152人给予降职撤职处分,对43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61人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查处。
我们之所以认为这条消息比较重要,是因为我们知道,在体制上,我们股市的管理层,应该也归国家审计署审计,而且一直是审计的重点对象。过去之所以没有什么问题,是因为有银行这个“大包袱皮儿”在兜着,如今银行兜不住了,股市今后怎么办?我们现在不知道,但肯定不能过于乐观。
不仅如此,我们还知道,国有商业银行已经作为今年审计的重点对象,国家审计署今年的“预算执行审计”还将主要审计财政部、8个省级国税、16个直属海关、央行系统、以及67个中央部门和直属单位等;“专项资金审计”主要审计国债资金、民航建设资金、重点机场建设项目、国土专项资金、政府采购、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和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等九个项目;“金融审计”主要审计建设银行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和部分国际组织的贷援款项目;“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审计署计划对12户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人员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如果我们按去年的审计成效来套算,可以预期还会有类似“犯案比率”的问题继续发生。尤其是在上述各项审计任务中,一是会突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审计。二是突出对有关部门执行“收支两条线”情况的审计。其审计前景也难以乐观。
今年,审计署还将组织对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及部分分支机构进行审计,重点检查会计信息真实性和资产质量状况,揭露一批违规经营、资产和盈亏不实、“账外账”等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
本周另外一个消息是国有股进入流通的理论论证,对市场而言,应该说比前一个问题的影响更大。这是本周市场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对此,有人不明白市场到底怕什么,恐惧已是一首歌?事实上,市场不怕什么,市场只是冷眼旁观而已。既然忠良缄口,不能销大患于未形;几个小人得志,此诚不言之奇祸之端。
对于国有股,我们该讲的已经全都讲了,该说的已经全都说了,从“青苗法”到“盐铁论”,没有说的道理只剩一条,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不属于影响股市的问题,而是影响更大的理论范畴,因为,如果现在股市的问题不能从股市之中找到原因,则原因一定在股市之外。为了“擦亮中国股市”,就需要“擦亮中国”。对此,孔夫子在春秋时期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以“擦”的好办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之中一共出现过两次。其一,在《颜渊》一章;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指为官的时候)无怨,在家(指为民的时候)无怨。其二,在《卫灵公》一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夫子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干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拿来送人;那么,在朝就不会有人怨恨你,在野同样也不会有人怨恨你。这是作为一个人必须终身奉行的道德标准。一个人,不怕分不清他是不是讲道德,是真讲道德,还是假讲道德,只要看看这一点,则真伪立辩。
我们知道,经济学有一个假定,那就是假定人天生能够保护自己的利益,这就是“经济人假定”。对于侵犯自己经济利益的行为,一定会作出最大限度的抵抗,甚至不惜两败俱伤。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就是最早指出这个“经济人假定”的格言之一。
任何人,你可以不遵循这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但一定会受到最终的惩罚。即使惩罚你的罪恶需要付出最高昂的代价,社会也在所不惜。本周的盘面,说穿了其实就是这样一句话:屋漏在上,知者在下;时日遏丧,及汝偕亡。
我们可以举出春秋时期以来的所有变乱,皆不先发于外患,而先发于内争。所以前人在总结安邦治国之道时,总是认为天道重于人道。与民争利,机巧可以“谋人”,但不可以“谋天”。所以,孔夫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不但是一个社会的道德的底线,其实也是一个社会的利益的底限。
方孝儒在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说: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媒诡计。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民意;使天眷其德,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也。夫苛不能自诘于天,而欲以区区之人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深虑论》)
所以,古之君子,凡内事不决,可以用这个原则套;外事不决,也可以用这个原则来套。
对于国有股的流通,我们认为,见利思义是天道,见利忘义是人道,也有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问题。国有股果然是物有所值,那为什么不留在财政部呢?作为堂堂国家的财政机构,尚且要减持国有股,而且要高价减持,但是市场又会怎样对待这项减持的政策呢?
对于市场,有一个很基本的道理,那就是天下似乎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只有定价不对的东西。只要你的定价足够低,卖一送一百;或者你采取的方式足够特别,一定可以减持干净。所以,减持国有股在有些人的眼睛里,当然“没有什么难的”。
事情果然如此吗?否。“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那么,天下到底有没有卖不出去的股票呢?有。而且很多。我们认为,减持国有股事实上很难,不但在中国难,在任何市场都很难。
我们曾经计算过,在我国的股市减持国有股,理论上的最低股价是平均每股4分钱,每手是4元人民币,再低就没有交易的价值了,因为连工本费也不够。若想继续交易,就需要进行缩股,缩股其实也就是折让交易费用。以目前市场的2300亿股国有股的存量来计算,以不缩股的最低价格计,可以卖92亿元。但是这点钱恐怕还不够社保基金用半个月呢!而仅仅一个中石化,如果每股跌到4分钱时,损失正好也是92亿元。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我们减持国有股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现在不单是为国企改革、为产权重组、为搞股份制等等,而是要最终搞好这个市场,这个观点,现在已经被大家从观念上开始接受了,也已经有了一些根本政策,写入了《证券法》。如果有人根本不顾及这些最终目的,号称减持没什么难的,大不了推倒重来,以后很可能真是想减持都很难减持。
我们认为,国有股的问题首先在于如何认识“资本的市场价值”,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但是谁也没有排除市场正在向这方面努力。
资本的本质在于它可以生利,在于给资本所有者所带来的未来收益。因此,资本的市场合理价值,不是它的帐面价值,也不是净资产的价值,甚至不是实物资产的重置价格,而说到底,已投资本(!)根本没有价值。因为已投资本只是未来时期内(可以假定无限长的时间内)的预期收益(当前形成的预期)折现值的总和。
因此,用一万元建一个很独特的企业,利润丰厚,其资本的价值可以是1个亿;用1个亿建一个很“垃圾”的企业,若已不能赢利,或者从来就没有正常生产过(这种企业在前几年搞重复建设的时候建了不少),可能一钱不值,这时你若定价1万元,可能还没人要。
如果一个企业已经亏损,还有一大堆欠债,或者还有一大批工人无法安置,其市场价值可能还是“负的”。 最典型的是郑百文。那样的企业,财政部也承认国有股的价格实际上为零,尽管成本有十几亿,当然也不可能还值那么多。如果你要按帐面资产的价值给山东三联,还想从中捞一笔,三联会要吗?对于这类企业,除非政府强令另一个国有企业去“接收”、或者给另外一个想投机的企业去“重组”,让每个流通股股东自动送一半股票给新来的重组方,但那显然已不是正常交易资产时的买卖关系了。
在国有股减持的过程中,其作价与买卖的关系中,还包含有“体制改革”的意义。
“减持”行为本身就意味着体制改革、产权变化,“卖得出去”这件事本身就意味着卖出之后可能发生的效率改进。市场的预期包括,卖,不等于从此一定会逐步发生改进,但不卖一定不会发生改进。 至于什么以“现有方式换取其它利益”,则更扯得远了,不说也罢。 问题在于公平。
我们认为,如果是公平议价,无论如何,买者出的价,一定不仅包含对企业目前经营效果的评论,而且包含着其它的风险,当不可能真正对其进行评估的时候,交易就是不能完成的。不该由买方承担责任,他完全可以不承担,而形式上的购买价格,不过是把一切未来要付出的代价都计算了之后,作为买方现在所能支付的价格。事实上,这仅是一次购买行为所支付的“总价格”的一部分。
所以,有时看到我们的有关部门一厢情愿地按照高价来为一些亏损严重、资不抵债、冗员累累的企业进行“市场价减持”的时候,往往就很奇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怎么不反过来想想:如果是你,你会按那个价格买这个企业的股票吗?
如果我们说有关方面不会按“那个”价格买这个企业的国有股是根据不足,那么作为专家理财的证券投资基金该不会说谎吧。事实上,以他们的投资行为与投资理念,几乎所有的基金经理人都不看好原国有股减持之后的市场前景,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这一点,从基金的持仓看,应该是不用证明的。
对于国有股,海外有一个人所共知的案例是,德国政府从1990年到1995年,通过国有企业托管局,把原东德的国有企业都“减持”干净了。但那是它花了2000多亿美元把它们“减持”掉的,请注意,这里是“倒找钱”减持国有股,而不是有人出钱买这些国有股。甚至不是破产或者注销。德国政府考虑的,还有政治因素和社会稳定因素。那多花的2000多亿美元,当然主要是用作还原有企业的欠债,包括安置退休工人、清偿银行债务、治理环境污染等等,以便使新的、有经营信誉的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们能把国家减持的国有股“接受”下来。德国政府的办法,说穿了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否则,即使白给,也还是没人接受。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可见,如何认识什么是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什么是国有资产的“市场价值”,理论总是错的,而市场总是对的。
当前,对于我们的国有股,其实所有的当事人,根本都没有想清楚。特别是当市场“想不开”的时候,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把问题“想一想开”,把各方面的收益与成本加起来统筹考虑。如果减持了国有股,对政府是甩掉了包袱,今后不再有补贴性支出,不再有人整天找上门来要退休金、要报销医药费、要安置子女工作,不再天天发愁去解决企业那些一大堆头痛的欠债问题,本身就有所得。而且,股权改制,提高了企业效率,增加了收入,政府还可以增加税收。政府也可以集中精力干自己该干的事情,包括“加强税收征管”,多增加国税局和审计署这些关键部门的人手,财税收入也会有更大的增加。而“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一年也可以多开几次,人家德国政府算的就是这个大账。里里外外,减支增收,其乐何如?
目前市场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海龟不是太笨,而是品种不全。我们的美国海龟偏多,总想推倒了重来,而德国的海龟偏少,建议最高管理层也请几个德国海龟回来,也好听听德国海龟们关于市场建设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前期,有关国有股的减持方案向全国征集意见和建议,其中唯独缺少了“德国政府”的重要方案,原因可能是受“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的束缚。其实,能减负才能增效,如果我们也经过论证,考虑一些“倒找钱”减持国有股的新思路,则中国股市一定可以重拾升势,那么,再回到本文的讨论命题:天下还有没有“卖”不出去的股票呢?
本周收盘,打开K线一看,真是惨不忍睹,回想到指数已如滔滔逝水,一去难回,其中多少感慨?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