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监管年”的2001年即将逝去,沉闷得有些令人窒息的重低音与激情昂扬的进行曲交织其中,太多的谜局和悬念留在了明年。2002年,是历史赋予重任的一年,这一年将注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浓墨重彩的一年。
国有股减持:推倒重来
国有股减持成为2001年的资本市场和有关部门挥之不去的伤痛。减持成为决策失误的代名词,纠偏工作已在进行中。中国证监会公开向市场征集减持方案,市场将此举视为监管部门“从单一决策走向公众选择”的开端。社会各界献计献策,共提交7大类4000多份减持方案。据消息人士透露,中国证监会近日正召集几大券商对减持方案进行遴选,并在此基础上再作定夺。
国有股减持推倒重来将是2002年第一要事。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对于明年股市的政策面,61.5%的投资者把国有股高价减持列在了最担心因素的首位。市场人士预期,鉴于高层强调的“避免国有股减持对市场造成剧烈震动”基调,国有股减持影响如此大和长远的政策,将不可能“一锤定音”,否则,万一遇挫,将冒着再次“推倒重来”的危险。有关部门可能将从目前征集的多种方案中筛选出2—3种方案,然后由2—3家上市公司分别试行每种方案,并视市场接受度确定一种最佳方案。而最为市场关注的国有股定价问题,将彻底抛弃以二级市场股价作为减持定价参照的做法,而可能采取以每股净资产值作减持定价基点,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的方式。
有市场人士认为,为了避免二级市场投资者在实施配售之前大量抛售或者因无资金配售,国有股减持可能引入认股权证减缓集中减持对市场的冲击。上交所副总经理刘啸东曾呼吁,沪深两市大约2万亿市值的国有股最终走向流通,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进行多种尝试,如权证、大宗交易、回购、剥离、扩股、重组、兼并等。认股权证是一个突破口,而引入外资参与国有股减持将是另一重大突破。
股指期货:机制瓶颈
相对于市场对随时重来的国有股减持的恐惧,股指期货却为市场各方引颈以待。早在年初开放式基金面世之前,各方即高呼股指期货应先于开放式基金推出。在经历了刻骨铭心的逾三成市值的大跌之后,多种基金的入市更令股指期货成为一种致命的诱惑和内在必需。
前不久,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动作令市场开始预期股指期货出笼的时间。该所有关负责人透露,已将股指期货和石油期货上报有关部门,正等待批复。而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则不厌其烦地一再声称,统一指数已编制完毕,将于近期推出试运行。统一指数运行6个月后,股指期货便可推出。于是市场对明年推出股指期货充满憧憬。
但是更多理性的市场参与者对于明年股指期货出笼并不乐观。一是因为统一指数尚需在试运行中不断调整,令其更具代表性。而法律障碍则是影响股指期货推出时间的关键因素。《证券法》明确规定证券交易所从事现货交易;《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期货交易不得进行现金交割,而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必须以现金交割方式进行现金结算才具有可操作性;《条例》还规定金融机构不得参与期货市场,这明显有悖于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将是证券公司及其他机构投资者的事实。《证券法》和《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两者必改其一,或者起草《期货法》。
市场在推崇股指期货避险功能的同时,常常忽略其巨大的投机风险。实行保证金制度的股指期货更有可能令市场急剧波动,投资者血本无归。机制缺陷更可能令股指期货成为操纵价格的工具。正如一些市场人士所指出,中国推出股指期货不缺时机缺机制,这是中国股指期货的真正痒处。
乐观一点,股指期货若于明年推出,将是中国金融期货的开端,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利好。
社保基金:规模有限
被称为“养命钱”的社保基金在2001年首次入市出现巨额潜亏,成为2001年的一大讽刺。2002年,社保基金将正式规模性进入资本市场,并将随着国有股减持重开,社保基金将成为资本市场一支稳定剂。
财政部和民政部日前公布实施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这意味着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运营工作即将全面启动。如果说2001年8月份全国社保基金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中石化的申购尚属“师出无名”的话,那么随着《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的出台,各基金管理公司竞相申请成为社保基金管理人,社保基金将借基金管理公司之手名正言顺地进入资本市场。这对目前持续疲弱、投资信心萎靡不振的市场来说,无疑是打了一剂“强心剂”。
但是社保基金正式入市并不可能根本改变明年的资本市场资本面供给状况。目前社保基金约为600亿,按40%的入市比例,则可以进入股市的资金约为240亿元左右。240亿的资金相对于近期撤离市场的违规资金来说有较大差距,相对于40000多亿的总市值来说,更是杯水车薪。而社保基金入市的后续资金量则主要取决于国有股减持方案。由于只有40%的社保基金可以重新流回股市,因此社保基金入市带来的资金增量远远不如国有股减持使市场失血的资金量。
但社保基金的“稳中求胜”决定了其重视价值成长的投资理念,它必将引导市场走向理性投资。
保险资金:期待发威
相对于目前可入市的200多亿社保基金,数千亿的保险资金正急待资本市场开闸。业内人士预期,曾于2001年胎死腹中的保险定向基金可能将于2002年“复活”————保险资金可能直接入市,而不像现在必须通过购买基金间接入市。
数月前,几家保险公司共同成立的规模60亿的保险定向基金一度预示着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似乎成为定局,但却功败垂成。理由很简单:《保险法》第104条规定,保险资金的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券及证券投资基金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而不能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仅如此,有关部门还严格限制保险资金购买基金的比例。保险资金犹如笼中虎难以发威。
然而,2002年,这一情况可能将发生根本改变。《保险法》的修改已提上日程,与此同时,《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正在酝酿制定中,而外资保险的入市更将加快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进度。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市场环境将更成熟。
实际上,各保险公司今年比拼的投连险已具备开放式基金的雏形,而投连险较强的抗跌性更显示了保险公司不逊色于基金经理的投资水平。于是,早已做好各种准备的各保险公司对于直接入市翘首以待。
创业板:千呼万唤
“创业板将于×月底以前推出”的“权威预言”一再落空。创业板2001年难产且遥遥无期愁煞了各方,券商手中的项目成为烫手山芋,上市公司或改弦易辙或已苦无生存之米而创投者更为资金套牢而“搔断白发”。“万事俱备”的创业板苦无东风来。
业界的焦虑、学界的高声呼吁都唤不出创业板,于是,奔走呼号者意兴阑珊。在2001年末,曾为之用情过度的各方已懒于提起创业板。
2002年,创业板可能仍然是一个难产儿,但深交所和券商并未放弃努力。深交所日前召开第五次保荐人联席会议,深交所副总经理黄铁军在会上表示,保荐人目前对“发行人质量评价体系”的充分运用,将为今后挑选创业板上市企业积累丰富经验,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今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质量。32家保荐人纷纷表示,将继续在深交所的指导下进一步做好创业板发行人的评价和辅导工作。
2002年,难产的创业板更令人牵挂抑或被人“遗忘”。但随着新退市制度启用,“三板”无疑将趋于火爆,成为赚眼球和吸引热钱的场所。
开放式基金:难成主流
2001年下半年,华安创新出场————中国基金史的里程碑。随着南方稳健成长和华夏成长接踵而至及更多的基金管理公司加速开发开放式基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基金业将迎来开放式基金时代。
2002年,开放式基金是否将成为主流而大行其道呢?业内人士认为,开放式基金主导基金业是国际大势所趋。但是明年的股市行情不容乐观,势必波及开放式基金“一拥而上”。监管部门虑及市场的承受力将会对其规模进行适量“控制”。与此同时,“好人举手”下,众多的新基金管理公司诞生,其中不乏规模偏小的基金管理公司,这些基金管理公司必将推出一定量的封闭式基金,以求“养命”。
2002年,封闭式基金仍是基金业的主导者,但开放式基金必将成为日益热闹的群体且将吸引更多的眼球。目前,鹏华、易方达和长盛基金管理公司的开放式基金的方案已获原则性通过,明年4月份左右推出开放式基金是较稳妥的预期。而首批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也可以将在明年上半年出生,开放式基金将是这些混血儿的首要目标。
但开放式基金的规模可能会越来越小,初期难再出华安创新50多亿的基金单位,20多亿甚至10多亿的开放式基金不再稀有。随着开放式基金竞争加剧,基金将走向营销时代,基金产品创新将力求突破。
外企上市:开始试点
2001年末,中国资本市场向外企开启门扉。几乎同时,一份14家外资企业的名单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目前已完成股份制改制工作,最有可能成为外企上市的“第一梯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意在境内上市的外企已超过100家。一种最显眼的外象是外企渴求早日跃入A股市场。
资深投行人士透露,一些规模不大的外资企业,或者产供销比较完整且主体业务基本上均在中国大陆的外企,对发行A股有着浓厚的兴趣。其中港澳台资企业或东南亚国家在华投资企业是这一队伍的主力,国际知名的东亚银行、汇丰银行等都在各种场合表达了将其境内业务分拆在大陆上市的强烈意愿。专家认为,当前在国际资本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有着广阔前景的中国证券市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且,相比港澳台市场,大陆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并不逊色,大陆股票一、二级市场的市盈率普遍较高。此外,从长远看,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非常重要。随着他们在中国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本土化的紧迫性将越来越强。外企排队上市或发行CDR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是2002年,外企结队上市将是不现实的盲目乐观预测。明年,外企直接上市仍将是试点阶段,毕竟这是一项填补空白的创举。一些知名的信誉度较高外企将被作为试点,而试点将考验相关市场规则及监管技术。但外企通过并购而实现间接上市将可能成为趋势。
外企将为中国股市引来一股清新之风。
QDII机制:机构的憧憬
因为证券市场的开放不等同于资本市场的开放,更因为资本项下人民币自由兑换不在“入世”承诺之列,因此,国外的投资者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或者中国投资者自由进入海外资本市场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一个变通的方案便是:引入认可本地机构投资者QUALIFˉ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QDII)机制和认可境外机构投资者机制,以容许国内投资者投资海外资本市场和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国内资本市场(A股)。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QDII机制可能将先行于DFII机制。基金更可能成为首批得益者。有关高层也曾透露,正考虑成立QDII和DFII。但是2002年,中资机构能否走出国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此项机制毕竟涉及外汇等敏感问题。
QDII也许将是机构尤其是基金公司在2002年的美好憧憬而已。本报记者谢艳霞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