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摩贝联合羡煞中信证券 退与不退都是错(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0日 11:32 华夏时报

  中信明哲保身

  大洋彼岸正在讨价还价,贝尔斯登曾经的“恋爱对象”中信证券却已经明哲保身。

  中信证券毫不掩饰其国际化战略的雄心。为了避免重蹈野村证券错失成为国际一流投行机会的覆辙,去年11月,每股在110元左右的中信证券和已经卷入次债危机的贝尔斯登达成了换股协议。

  当时,这一合作广受赞誉,分析人士纷纷表态,称中信证券在其股价高位与贝尔斯登达成协议,是较为合算的买卖,而中信证券走向国际,有利于开辟亚太以及欧美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但一位中信证券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说,其实当初也有人担心贝尔斯登的风险问题,因为当时其旗下已经有两家对冲基金倒闭。

  现在贝尔斯登瞬间倒下,中信证券立刻公告,称未曾与贝尔斯登签署任何正式协议,更未支付任何价款,因而公司不会承担相关的投资风险及损失。

  未签署任何正式协议和未支付任何价款,是因贝尔斯登会计年度的问题而使得中信证券对贝尔斯登的尽职调查没有完成,也就无法提交相关部门审批。

  主客观原因阻碍中信

  未完成是福。但是否也失去了一个走向国际的机会?

  早前中信证券也曾与法国里昂证券接触,但里昂证券明确表示不会将其亚洲业务装入合资的公司内,导致谈判无法进行。但贝尔斯登表示,愿意将亚洲业务装入在香港成立的合资公司,于是,合作有了可能。

  现在的贝尔斯登是否一文不值?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克里斯托弗·考克斯3月20日表示:“贝尔斯登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流动性危机,而是信心危机。尽管贝尔斯登仍然有高级别的抵押资产可以提供给借款人,但是借款人和贝尔斯登的交易伙伴仍然越来越不愿意和其达成融资协议。”

  对于摩根大通来说,这项交易还是有利可图的,否则即使有美联储支持,其也不会只甘心做“灭火器”。对比两家的业务结构,贝尔斯登的大宗经纪业务和全球交易处理业务是摩根大通所中意的,而摩根大通自身的投行业务已经相当出色了,因此他们对此兴趣索然。

  对中信证券来说,囊获贝尔斯登的投行业务,却是大有裨益。尽管中信证券的2007年年报显示其业绩大幅增长,但同样显示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弊端。可惜的是,中信又放弃了这个机会。

  当初,中信与贝尔斯登签订协议时,两者的股价分别约是110元、116美元,为何当摩根大通仅仅以2美元收购贝尔斯登时,中信却只是安静地走开?

  谭宁表示,他不对中信证券错失国际化时机的看法发表意见。只是强调,之前的努力将为其在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信的国际化战略不会改变。

  张斌分析,参与并购与否,这要根据公司的战略而定。现在也无法确定美国的情况是否会好转,避开风险和严格监管也是有必要的。这是主观原因。

  “但是美国的金融业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行业。”张斌补充说。

  于是,更多的原因集中在了客观上。摩根大通的收购得到了美联储的支持,而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融资和承担了一部分风险。张斌认为,中信要在贝尔斯登即将倒闭之时收购,当然无此支持,难度不小,风险也很大。

  而美国对中国企业并购美国机构一向审批严格、保持警惕。不久前,美国的“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举行了整整一天的听证会,题目就是“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投资对国家安全的含意”,十几个专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到会作了证词,他们几乎众口一词,对中国刚刚成立的CIC表示出极大的关注和担忧。

  但贝尔斯登的员工们或许乐意见到中国人入主他们的公司,这样,裁员的比例就不会高得离谱。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