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关注我国铁矿石谈判 > 正文
 

铁矿石谈判 谁拿走了我们的筹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2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策划 时寒冰

  之一 博杰:自毁铁矿资源

  最近,有关铁矿石谈判的消息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尽管谈判的最终结果尚未出来,但中方的被动却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到底是什么置中国谈判方于被动地位呢?研究这个
问题,无论对于此次谈判,还是今后的谈判,都具有现实意义。

  铁矿石谈判,我们之所以被动,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的铁矿石不能自给自足,从源头上受制于人。但除此之外,我们自身所存在的致命弱点,亦是导致我们在铁矿石谈判中屡屡被动的重要原因。

  表现之一就是对国内铁矿石的巨大浪费。我国已探明铁矿石资储量为581.19 亿吨,居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铁矿石的回采率低———不仅低于国际水平,也低于国内设计的要求。1987年时,我国地下开采铁矿石的回采率平均还有80%左右。但是,伴随国际铁矿石价格的上涨,我国铁矿石的乱采滥挖现象严重,导致目前的回采率仅为1/3。据有关专家估计,如果乱采滥挖5000万吨,所糟蹋的资源就是1.5亿吨!

  正是这种对资源的无节制浪费,导致我国铁矿石的自给率越来越低,而对外国铁矿石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我国铁矿石进口数量在2003-2005年间,平均增长率达到36%。这推动了铁矿石价格的飞涨。而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过高,也正是谈判对手蛮横对待中国的重要原因,因为你除了进口铁矿石别无选择。

  国际铁矿石价格的快速上涨,又进一步刺激了国内的非法开采行为,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现在的铁矿石产量增长速度为31.4%,在高速增长的背后,是资源浪费的加剧。据今年2月12日的《中国经营报》报道,在利益的驱动下,全国各地非法小铁矿蜂拥而上,大发横财。全国大大小小的非法采矿厂多达近万家。以河北省迁安市为例子,该市铁矿石储量达27.2亿吨,品位均在30%左右,拥有亚洲最大的露天铁矿,但是,这里非法开采成风,许多村民都投资开矿。由此所糟蹋的资源不计其数!

  浪费现象并不仅仅表现在这一点上。《中国冶金报》披露的数据还显示:2005年,有的选矿厂排出的尾矿含铁达10%以上,处理的原矿品位只有30%左右。而有的矿山为追求磨矿高细度、精矿高品位,使金属量在分选过程中过多流失。

  不难想象,当国内仅有的铁矿石资源遭到进一步的毁灭性的浪费之后,中国铁矿石对外的依赖性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手中的谈判筹码将越来越少。当我们的铁矿石资源浪费殆尽,资源完全依赖进口的时候,那些铁矿石供应国,势必进一步收紧绳套,对我们漫天要价。到那时,我们还拿什么与对手讨价还价?

  对于非法开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着极为明确的规定:“经责令停止开采后拒不停止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根据司法解释,非法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价值,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即属于“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问题是,面对铁矿石的非法开采,执法者在哪里?

  之二 王平:循环经济残缺

  现在,中国对国外铁矿石的依赖性越来越强。2005年,我国进口铁矿石比欧洲和日本加在一起还多,占全球铁矿石海运量的43%。而且,这种比例还在逐日增大,那么,除了铁矿石,我们就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有,那就是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循环经济模式。

  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不久前在谈到中国科技的发展时说:“美国2003年出产的钢,约有71%是由废钢生产的,其余29%则来自于铁矿石。由于采用废钢做原料的电弧炉所用能源仅为新矿石炼钢的1/3,美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用电弧炉炼钢占全部钢产量的一多半。因此,中国应该多开发电弧炉技术,可大幅降低能耗。”

  在铁矿石和废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但是,在我国,利用废钢生产的钢所占比例还很低。统计显示,2003年,我国钢铁工业废钢利用量为5800多万吨,仅占粗钢产量的26%,比美国的一半还低很多。自有铁矿石不足,倘若再不注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过于依赖进口铁矿石,在未来的价格谈判中,中国的被动局面是很难改变的。

  迄今为止,我们的企业似乎尚未对废钢引起足够的重视。据统计,今年1-2月份,全国累计进口废钢仅112.21万吨,同比下降29.79%,其中2月份进口量仅为55.97万吨,再创历史新低。废钢价格也一路下滑。废钢进口量一再下降,是我国废钢太多了吗?不是。据业内专家的调研显示,我国的社会钢铁积蓄量较小,美国有75.5亿吨,日本有43.8亿吨,而我国仅31.2亿吨。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废钢重视不够、利用不够。

  在铁矿石价格一再暴涨的今天,我们为什么非得吊死在这一棵树上,而不多一条途径,通过用废钢这种替代品,来改变对铁矿石的过度依赖的状况呢?今年2月28日,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中长期目标。其中提到,废钢循环利用率要超过55%,常用有色金属再生利用率达到50%等。现在看来,这个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归根结底,这是由于我国对循环经济的重视不够造成的。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沉浸在地大物博的虚幻状态中,没有认识到资源短缺的严重后果,铺张浪费现象突出。而日本等国家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具有了由于资源匮乏所形成的危机意识,它们放眼于未来,积极参股澳大利亚等国的铁矿,消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在对待石油等资源方面,日本也是如此操作的。

  而且,日本为了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出台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建筑资材再资源化法》等多部法律,为其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系统的法律保障。这种做法值得我们效法。

  在此次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的强硬态度,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切都才刚刚开始。倘若我们不注意珍惜有限的资源,不注意发展循环经济,我们将越来越受制于人,我们在谈判中的发言权将越来越少。

  之三 贾必:钢厂乱象丛生

  在铁矿石谈判中,有专家提出的一个建议,把我惊出一身冷汗———与巴西淡水河谷断绝长期协议,发展现货市场。专家的理由是:如果巴西铁矿石价格上涨19%,加上海运费,到中国港口的价格,已经超过5月份唐山地区品位66%的国产铁精矿现货市场价格,长期合同优势不复存在,还不如转买现货。

  随后,有报道说,中国钢企代表宝钢分析了当前与巴西淡水河谷断绝长期协议,发展现货市场的可行性。但我认为,这种建议是非常危险的,倘若付诸实施,将置中国于更加被动的地位。我们知道,印度铁矿是不喜欢与中国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合同的,因为它们在现货市场尝尽了甜头。尽管印度的铁矿石品位较低,但其现货交易价格却比长期供货价格要高出20%-80%。倘若没有长期合同作保障,中国企业蜂拥至现货市场,铁矿石价格将因此暴涨,这个涨幅,绝不是19%能够打住的。

  这种结局是由中国国内钢厂乱象丛生的现状所决定了的。我国钢铁行业规模分散、产能过剩。2005年,在世界钢产量普遍下降的情况下,我国的钢产量竟然占世界总产量的30.87%,比2004年增长24.56%,铁矿石需求量之大可想而知。

  产能过剩的情况,通过另一个数据或许能看得更清楚。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钢铁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00亿元,是2000年之前中国钢铁工业48年(1953-2000年)总投资的1.3倍!投资增长之快几乎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钢价怎么可能不下滑?

  另一方面,中国单个的钢厂力量较弱。2004年,我国排名前15家企业钢产量仅占我国总产量的45%,而日本前5家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日本钢产量的75%,欧盟6家钢铁企业钢产量占欧盟整个钢产量的74%,韩国仅浦项一个企业就占据了韩国65%的份额,而法国的阿赛洛钢铁公司几乎囊括了法国的钢铁生产。日本钢铁企业在铁矿石谈判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原因就在于其大钢厂实力雄厚,更容易团结一致、协调对外。

  中国钢厂乱象丛生的现状,决定着中国钢铁行业散沙一片,难以用一个声音说话。由于中国大型钢铁企业不能像国外企业那样主导谈判,中钢协不得不一再要求钢铁企业和商贸企业,不得单独与海外矿山公司洽谈铁矿石供应价格。这自然增加了谈判的难度。

  钢厂无序扩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是,钢价下滑、铁矿石的需求量猛增。依照常规,

钢材价格下跌,铁矿石理应随之下跌,但是,产能过剩,将正常的价格机制扭曲了,将这个原本有利于我们的筹码,变成了不利于我们的筹码。印度的铁矿石品位低,其价格依然能比长期合同价高出20%-80%,就是众多民营企业给抬上去的。为了生存,我们的企业自相残杀,展开激烈的内斗。

  内斗不止,我们在铁矿石谈判中的被动地位就难以改变。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提醒说,中国企业内部的恶性竞争是当前比较严重的问题。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互挖墙脚。“所以我最近到处讲:内斗猛于虎。”

  鉴于钢厂散乱的现状, 我们必须加快钢铁企业之间的协调、重组、 兼并,加快优胜劣汰的步伐,将大批小企业淘汰出局,使中国的钢铁企业做大做强,并优化产品结构,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逐渐摆脱我国在铁矿石谈判中的被动地位。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