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14万亿元的难题如何化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 02:57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 评论员 时寒冰

  中国人民银行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连闯三个万亿元大关,突破14万亿元,达到141050.99亿元。那么,如何化解14万亿的存款难题,让其成为激活消费、拉动内需的强劲动力呢?

  国外有调查显示,60%以上的储蓄是出于对未来收入、支出风险(即不确定性)的预防。反过来,如果没有不确定性这一因素,人们的消费信心就会增大,就会自觉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而这些,恰是我们的软肋。人民银行曾作过一次"储蓄目的"的调查:居民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此三项被媒体戏称为"新三座大山"。"新三座大山"上涨速度越快,人们对未来的担忧越沉重。

  其实,从GDP支出法的角度来看,我国消费者并非毫无作为。过去15年的消费始终以8%的速度增长,与经济的增长幅度大致相当,但为什么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并不明显呢?关键就在于,人们的消费过分集中于教育、养老、住房、医疗等方面,人们的消费欲望被压抑或者吞噬掉了。

  无疑,要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就不能让人们在强制之下被动地消费,而应削平"新三座大山",让消费带动市场的全面发展。有关部门在盘算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收入时,也应有另一本帐,即这些强制消费实际吞噬了多少除此以外的消费。

  另一方面,人们的收入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也是制约消费的一大因素。近年来,GDP以9%左右的速度增长,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但工资占GDP的比例,则从1989年的16%下降到2003年的12%。尤其是工人的工资连续数年停滞不涨,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月均工资12年来只提高了68元。

  应该认识到,富裕的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已经得到释放,其可挖掘的消费潜力有限,中低收入者才是消费的主力,所谓拉动内需其实主要是提升这一部分人的消费能力。低收入者的工资如果继续保持停滞状态,就不仅是一个公平与否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其消费能力受到制约,将反过来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因而,对于那些鼓吹以不给农民工涨工资为代价保持

竞争力的观点,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连续跨越三个万亿元大关,存在着明显的上升速度加快的趋势,我认为,这固然有收入增加方面的原因,但跟与人们生活密切的资源性商品的价格上涨,加重了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心理关系恐怕更为密切。

  资源由市场定价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在垄断之下,决定价格的并非市场、并非竞争,而是垄断企业的利润需求以及与政府博弈能力的大小。

  正因为此,价格改革改到哪里,哪里就涨价。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液化气。在不少地方,目前的液化气价格与2004年相比已经翻倍。令人遗憾的是,面对汹涌的涨势,有关部门却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民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液化气屡创新高。诸如此类的价格上涨,无疑会放大、强化人们的担忧心理,并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消费欲望。

  另外,要化解这14万亿元储蓄,还应该促使高收入阶层加大创业、投资的力度。既然富裕阶层消费动力已经释放,关键是要促进他们投资,使资金发挥更大的效应。但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目前,投资仍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在不少领域内,民营资本无法介入或者介入不畅,这些资金除了炒作就是储蓄,这也是导致存款持续上涨的原因。

  化解14万亿元居民储蓄,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与胸襟。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