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 遭遇尴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2日 16:15 《财经时报》 | ||||||||
一方面,外资机构难抵中国因转轨而产生的巨大并购市场的诱惑,纷纷涌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旧弊又使他们不敢轻易下水 □ 本报记者 牛丽静 中国的并购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中的亮点,但被亮点吸引而来的国外投资银行
一方面,他们难抵中国因转轨而产生的巨大并购市场的诱惑,纷纷涌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旧弊又使他们不敢轻易下水。 这正是中国的并购业务并未出现人们早先预期的发展规模的主要原因。一些大型项目,尤其是国有企业改制项目,繁琐的谈判和行政审批常常使收购无疾而终,熟悉中国国情的国内投行又因实力不足无法吃下这块大蛋糕。 中国股市的全流通试点开闸点燃了国内风险投资家们的激情,他们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相较而言,《财经时报》发现,来自国外的同行相对冷静。 霸菱亚洲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霸菱亚洲”)董事总经理曾光宇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A股市场的全流通要在几年后才会有实际效果。此前,境外的退出渠道仍然是他们的主要选择。 成也转轨 败也转轨 对于新兴加转轨的中国市场而言,很多行业面临着整合和洗牌,这将催生为数不少的并购案例。曾光宇认为,不管中国的政策如何变化,并购一定会越来越活跃。 但并购是否是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更为快捷的方式还值得考虑。因为外资想实现绝对控股的意愿,把管理层都换成“自己人”,并不容易得到中方的同意。 在霸菱亚洲有六年工作经验的曾光宇认为,中国的企业多是国有企业,对这些有众多“婆家”的企业并购,需要通过发改委、商务部、当地政府以及行业监管部门等机构的审批。而不同的决策者和决策群体有不同的考虑,比如人员下岗、甚至自己会否下岗的问题。 这增加了项目执行过程中谈判的次数和繁杂程度,花费的时间因此也更长。 “我们也看了很多案例,做了好几年,也没有谈下来。”曾光宇无奈地表示。 此前,有国内投行家估算,中国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并购规模有数千亿之巨,且这是个保守估算。 曾光宇表示,面对这种形势,他仍会比较慎重。 “我会观察,但不会急于跳进去。” 积极观望 今年5月初,全流通试点开闸,风险投资家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因为这将解决风险投资长期以来缺乏退出渠道的问题。不过,曾光宇认为,全流通的影响估计有好几年后才会显现。 在他看来,全流通关系到的问题非常多,比如国有股和流通股估值的比较、公司管制、信息披露的水平、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在市场中操作的合规性等。 但他也强调,这是个好的开始,且短期会给股市带来振荡。 “从我们的角度,会是一个积极观望的态度。但在退出机制形成前,A股只是一个辅助的退出渠道,主要渠道仍然在境外。” 曾光宇 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学硕士,曾任职百富勤投资银行和美林证券。在霸菱亚洲的六年中,负责参与投资过12个项目 小贴士 霸菱亚洲:隶属于荷兰国际集团(ING(行情 论坛)),在亚太地区共投资28间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投资了8个项目,包括网易、创维数码(资讯 行情 论坛)、中华英才网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