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开闸法人股现暴利机会 收益率远高于流通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 08:59 南方日报 | ||||||||||||||||||||||
核心提示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为了确保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国家设计了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等不同种类的股权,其中国家股、法人股被定为“暂不上市流通”,故称“非流通股”。法人股又包括国有法人股和社会法人股。
国家规定,“国有股的协议转让价不得低于其每股净资产”,在具体操作中,目前非流通股的成交价仅在其“每股净资产值”上下。因此,通常来看,非流通股的交易价格远低于同一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价格。由于未计入这笔净资产未来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优质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价值被严重低估。因此以净资产为参照投资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与投资其流通股相比,不论从分红派息的回报率还是将来股权并轨带来的套利空间来看,获利机会都大了不少。 在直某机关工作的朱女士是中国股市中“股民”套牢成“股东”的典型代表,对手中的股票早已心灰意冷。 涨停!又一个涨停!但最近两个交易日,手中一只股票的异动又把她拉回到久违的K线图前。这只股票正是当前股市最耀眼的“四小花旦”之一——清华同方(资讯 行情 论坛)! 中国股市曾经上演过股民一夜暴富的神话,但近几年连续的大熊市却成了让股民血流成河的伤心地。而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推出,又让一些人看到了希望,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在计算试点方案给各方带来的收益。在非流通股大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有着一个独特的利益群体——法人股投资者! 据了解,这些法人股投资者多年来一直以接近净资产的成本获取上市公司的法人股,和进入成本远高于自己的流通股东一起分享派息分红。而全流通的开闸,对于他们而言,是否也能和非流通股东一起分享套现的快感? 上周,在市场就试点方案热炒的时候,记者采访了法人股投资市场的相关人士,探讨全流通破题情况下,法人股投资的崭新前景。 个人投资者可曲线进入法人股投资市场 据了解,国家有关规定禁止个人投资者介入非流通股的投资。但记者调查发现,在市场上存在一些类似基金的投资机构,他们吸收社会个人投资者的资金,并利用法人的身份,收购优质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获取稳定的股息回报。这类投资机构每年在固定时间向个人股东分红,也在指定的媒体上进行重大信息披露。 记者在一家法人股投资公司的内部资料上,看到了对投资法人股为何是笔“稳妥划算的买卖”的解释。 据介绍,投资法人股,在上市公司正常经营情况下,除了净资产正常增值外,还可以得到现金分红;如果上市公司再融资,发行溢价可以产生净资产增值;变现的话,可以得到买卖价差的收益。而最丰美的潜在收益,则是全流通带来的“并轨价差”。正常情况下,并轨后非流通股价格有很大可能居于并轨前“流通股价”与“每股净资产”之间。对于非流通股来说,只要“变现价格”高于变现时的每股净资产值,就将产生额外的“并轨价差”。虽然近期股价暴跌,但流通股市价平均仍为每股净资产的2倍以上。 投资回报远高于流通股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两个法人股投资案例。 案例A: 一家法人股投资公司在2002年以2.0393元/股的价格受让了285000股唐钢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000709)法人股,总价为610260元,2004年7月以2.2元/股的价格转让。 持有唐钢股份法人股期间的分红派息情况如下: 年份 分配情况 2003年 10派3.5元 2002年 10转增3股派2.5元 2001年 10派3.5元 经转赠,公司拥有唐钢股份(000709)法人股股份增加为: 285000×(1+0.3)=370500(股) 三年总共分红为: 285000×0.35+285000×0.25+370500×0.35=300675元 买卖价差:(370500×2.2)-610260=204840元 累计回报共计505515元 三年间投资回报率达到505515÷610260=82.84% 案例B: 深圳某法人股投资机构在2003年以1.85元/股的单价受让260000股四川美丰(资讯 行情 论坛)(000731)法人股,总价为481000元,至今尚未转让。 持有四川美丰法人股期间的分红派息情况如下: 年份 分配情况 2004年 10派4.5元 2003年 10派3.5元 持有期内总共分红所得为: 260000×(0.35+0.45)=182000(元) 投资收益率为:182000÷481000=37.83%。 如果按照2003年—2004年协议转让成交平均价的3.5元转让出去的话,买卖差价投资回报率高达108.1%。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美丰流通股最近一个交易日的成交价是10元。如果实施全流通后,将法人股变现,投资回报率更将翻上几番! 法人股拍卖遭遇过户难题 记者调查获悉,投资法人股有两大途径——“场内协议转让”和“司法拍卖”。前者在今年年初《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份转让业务办理规则》正式实施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司法拍卖”这一途径仍为不少人关注。目前有一些专业投资网站,不仅定期公布有关上市公司法人股拍卖的各种信息,甚至还提供“网上拍品路演”等专业咨询服务。 在一家名为“法人股投资网”的网站上,记者在“拍卖中心”一栏里看到了“海南高速(资讯 行情 论坛)(000866)法人股18.3439万股、长兴实业(000827)社会法人股1210.8万股”等最新的法人股拍卖信息,点击进入后,还有该股详细的相关资料。 该网站咨询部的郑先生告诉记者,前来咨询的客户主要是机构投资者,一场交易下来,“大家就是朋友了。”但他告诉记者,现在的难题是《规则》出台后,法人股在通过司法拍卖后,却无法正常过户。 记者致电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深圳分公司咨询获悉,涉及深市上市公司股份司法拍卖的登记过户,在原有手续基础上,必须由深交所法律部审核后,登记结算公司才会受理。深交所方面目前是在比照“协议转让”的规则受理司法拍卖的股份过户。 据郑先生介绍,从年初到现在,他还没听说过有通过司法拍卖获得的法人股在深交所正式过户,这导致不少法人股投资者名义上是股东,却无法获得股息。 郑先生告诉记者,“法人股投资是一项科学的投资,通过拍卖获取的价位,是经过估值后的合理价位。”他认为,深交所本身不具有拍卖的经验,额外地增加这一手续,大大减慢法人股变现速度,减少了法人股投资的价值。 记者多方调查获悉,因司法拍卖的股权过户刚刚转到交易所来做,对于证券交易所来说还是一项新业务,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研究审批政策和办法。 业内视点 投资法人股并非高枕无忧 对于全流通所带来的财富效应,是否意味着投资法人股就能一本万利,高枕无忧?记者采访证券界人士后意外发现,在股海沉浮几年后,不少法人股投资者与一般股民一样,热情在一步一步降温。甚至对于全流通,他们也不敢报过高的期望。 破净股成堆风险不小 这些业内人士共同的观点是,目前信息披露违规现象非常严重,上市公司的质量很难保证;法人股拍卖转让具体政策尚不明朗,存在变数;试点方案之间差异明显,并非存在“普利”机会。 一位曾在机构工作多年,后来专门从事法人股投资咨询的曾先生给记者算了笔账。他表示,“全流通试点方案是非流通股大股东做的,投资法人股的小股东没有多大发言权,却无法跟流通股股东一样得到补偿。而对于法人股投资者来说,获取股权的成本相比原始大股东来说,提高了不少。因此,在这场盛宴里我们恰恰是唯一被遗忘的角落。” 他认为,试点方案的差异化也使得投资法人股存在风险。他以清华同方为例向记者阐述这一道理:该公司一季度每股净资产是5.2元,也是法理上目前投资其法人股的最低成本。按对流通股股东10送10的试点方案,市场自动除权的流通股价应该在5元左右。“相对于10送10的流通股东,没有获得补偿的法人股投资者实际持股成本优势并不明显,变现的话也得不到什么便宜。” 但他同时强调,“不过个股的情况差异很大,不能一概而论。” 在当初热炒“C股”市场的时候,江苏天鼎分析师秦洪也曾表示过质疑。秦洪指出,C股市场可能会像A股市场一样充满着陷阱。A股市场“破净”频频,如果以净资产值买入这些股票,岂不是又被套牢!另外,全流通的实现还有相当长时间,C股市场的流动性陷阱不可不防,一旦上市公司基本面发生恶化,到时想抛都抛不掉。考虑到现在已经有18家上市公司濒临退市边缘,秦洪的话绝非危言耸听。 所以,对法人股投资机构和意图曲线进入法人股投资领域的个人投资者来说,尽管全流通已经破题,但法人股投资也绝非遍地黄金,在“掘金”的时候仍需再三掂量。 试点股中金牛能源法人股最划算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投资法人股最大的潜在获利空间就是全流通带来的机会。上周,三一重工(资讯 行情 论坛)、清华同方、紫江企业(资讯 行情 论坛)、金牛能源(资讯 行情 论坛)等首批股权分置试点股的补偿方案先后出台。市场上最关注的话题就是,“对流通股而言,哪家的方案最大方,哪家的方案最小气?”但对同样是以上市公司股权为投资对象的法人股投资者而言,对这四家公司的方案又有另外一种看法。 一位法人股投资公司的老总告诉记者,“很简单,就补偿方案来说,非流通股东跟流通股股东之间必然存在博弈,利益不可能统一。对流通股补偿力度越大,法人股投资者就越吃亏。” 四家试点公司中,三一重工和紫江企业都只在复牌当日涨停,但清华同方却连续拉了两个涨停板。按这位老总的说法,清华同方的法人股投资者是最不“抵食”的。参照渤海证券研究所提供的试点模型来看,这位老总的说法得到了验证(见下表)。 从表中来看,法人股投资获利最大的是金牛能源,每股可获利7.09元,投资清华同方法人股获利最少,流通股价也因此上涨最多。 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贾肖明 相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