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融资门折射出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 09:25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肖国元
在连续4天的大跌后,终于迎来了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关于上市公司再融资问题的回应。但作为对“回应”的反馈,却是两市股指冲高回落的走势。市场何以疲弱如斯?
1月15日以来,沪深股市遭遇了内内外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出现了连绵不绝的下跌走势。尽管美国次贷危机的警报还没有解除,宏观调控一直在影响投资者的预期,甚至雪灾的“余威”还在持续,这些都多多少少对目前的市场有影响,但引发市场2月20日以来大跌的主导因素,无疑是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但为何管理层的对症下药,没有让跌市应声止步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症结还在再融资上。上市公司大规模再融资,近期成了最热门的话题,许多市场人士将股市近期的大跌归罪于再融资,而对此观点持反对态度的人则为再融资开脱。一时间,关于再融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好在市场天生复杂,为各种说法留有余地。因此,似乎没有必要太计较某种观点。然而,透过“再融资事件”,我们觉得有些事情是不能马虎的。
一般而言,再融资是极为正常的。理论上,二级市场就是为一级市场而存在的。这些大道理通俗易懂,绝大多数投资者对此也早有心理准备。他们不能接受的是动辄成百亿,甚至上千亿的融资。也就是说,他们计较的是巨额融资的经济合理性———融资项目是否经济合理?上市公司能否用好这笔巨款?付出了这么多,他们能得到什么回报?一两家公司这样,问题可能不大———
中信证券、
万科A不是顺利过关吗?但许多公司都这样,大家竞相仿效,络绎不绝,投资者能怎么想?而一旦动机被人怀疑,事情的演变就会失去控制,甚至难以预期。
成百亿、上千亿规模的再融资是近年来的新鲜事,几十元、甚至超过70元/股的增发价刷新了中国股市的历史纪录。这种无规则、无限制的融资,表面上是市场化行为,但其貌似十足的市场化,恰恰走向了市场的反面。对此,投资者“用脚投票”也无可厚非。问题的症结在于,在一个市场基础、市场结构、利益关系等不完善、不健全、不顺畅的半市场化经济中,必要的管制、规范是不能少的。所谓“不讲规矩,无以成方圆”。对于大规模再融资,我们缺少的恰恰是“规矩”,市场的恐慌、忧虑,乃至跌跌不休,其根源就在于此。
不过,作为投资者,我们也应该看到事情的另一面。股权分置改革以来,以增发为主要形式的再融资,与过去的配股有明显区别:过去是大股东提议,小股东掏钱;现在基本上是大小股东一视同仁;若碰上非公开增发,小股东不费分文而可坐享其成。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