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研究员道德风险显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6日 07:32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荣篱

  2007年被不少业内人士定义为“基金监管年”,监管层对基金投资的道德风险监控明显加强。然而在采访中,基金业内人士多次提及研究机构的道德风险,有人士甚至认为,基金经理的道德风险在很多时候是与研究员的道德风险相辅相成的。

  “现在大家都盯着基金经理,觉得基金经理的道德风险很大,事实上,研究员也同样存在很大的道德风险,只不过外界还没太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而已。”有基金业内人士坦言。“现在的研究员到上市公司进行调查,获得的信息有几个是自己蹲流水线看库存得到的?还不是找董秘或者高管人员聊聊天,打听一下全年的业绩和重组动向。这些不是内幕消息是什么?”但这位人士也承认,恰恰正是这种含金量极高的内幕消息,最能得到机构投资者的青睐。

  确实,包括基金公司在内的机构投资者与研究机构联系相当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基金公司在上市公司调研上相当依赖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有基金经理承认,他们有时会完全根据研究机构的报告来买

股票,对上市公司根本没有实地考察,“我们和研究员只对上了一定投资比例的股票进行重点研究,一般的股票都是依赖其他机构研究报告。以我们的研究能力没有可能对每一只股票都进行深入的了解。”

  对于上市公司研究员“有猫腻”的传言,被采访的基金业内人士都表示有所耳闻甚至颇为知情:如勾结上市公司获取内幕消息、自己先买入后写“吹捧报告”向基金等机构散布、主力机构建仓完毕后要名牌研究员写看多的报告等等。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的道德风险似乎并没有给基金经理带来太大的困扰。一位基金经理甚至表示,研究员推荐的公司如果只是尝试性地建仓,买错了就错了,反正买得不多,大不了卖出就是了。更有人笑言:股价是买上去的,一些忽悠能力强的研究机构完全有可能动员大资金把股价买上去,基金何不跟一下呢,最关键是赚到了钱。 

  在研究员道德风险显现之时,研究员的研究能力也屡屡遭到质疑。2006年股市的火爆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研究员对上市公司股价的预测也保守得可笑,甚至出现研究报告还没发布,股价就已超过了报告所预期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研究人员不得不为高股价寻找支撑的理由。难怪有资深人士也承认,研究机构其实无力对未来进行预测,他们只是在对已发生的现象寻找理由。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31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