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评论 > 拯救股市 > 正文
 

重重利好难敌无形之手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股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1日 07:22 证券时报

  一年前出台的“国九条”曾带给中国股市太多想象,投资者也期待着2005年真正能成为“转折年”,从而结束沪深股市持续长达4年的低迷。

  然而,股指执迷不悟般一路下挫,甚至在3月末毫不留情地数次改写近6年来的最低“纪录”。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期许和失望之后,数千万股民发出了同一个疑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股市?

  重重利好难敌“无形之手”

  3月30日,上证综指报收于1172点,再度创下近6年来的新低。与2001年6月14日创下的历史最高点2245.43点相比,几乎跌去了一半。

  另一组数据的对比也许更令人悲观。3月30日沪市市价总值为2.42万亿元,流通市值不足6800亿元。而2001年6月末的两项指标分别达到3.12万亿元和1.05万亿元。这意味着即使不算通过新股发行和再融资筹集的资金,过去4年内二级市场“缩水”幅度也超过了三分之一!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证券业协会下属中国证券分析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迅雷做过这样的统计,从1994年至2004年,中国名义GDP增长了290%,如果上证综指能够和GDP同步增长的话,现在应该超过3500点。“以目前1200点左右的位置,再扣除10年来55%左右的通货膨胀因素,10年长期投资至今,投资者不仅颗粒无收,还要遭受资本贬值。”

  不可否认,去年年初出台的“国九条”曾因为显示了中央政府发展资本市场的决心,而令市场参与各方欢欣鼓舞。作为落实“国九条”的具体行动,此后管理层也确实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增加资金供应量、降低投资成本的利好政策。

  然而,无论是降低印花税,还是允许保险资金入市,接踵而至的利好并没能改变什么。股市在迈进2005年后仍然难以停止下跌的脚步,这一轮跌势更在不断创下新低后迎来了令人尴尬的“高潮”。

  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晓升将市场的下跌归结为“无形之手”的推动。国际铁矿石价格猛涨、石油价格再创新高,以及上海房贷政策的转向,令市场所担心的“上半年出现上游行业业绩增长速度乃至业绩见顶的可能性”提高了。

  重重利好难敌“无形之手”。对利好的麻木冷漠和对利空的反应过度,显示出中国资本市场的极度脆弱。

  “缺血”的背后

  对于患上了“缺血症”的中国股市来说,资金似乎应该是最奏效的调节器。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周正庆也不断呼吁,“必须从解决资金供求严重失衡入手,确保合规资金源源不断顺畅进入股市。”

  然而管理层源源不断的“输血疗法”却没能救市,更无法恢复股市的元气。“缺血”的背后,是大量的输血者找不到可以提供长期稳定回报的受血者。“不分红”现象使得投资者根本无从分享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的成果,更令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丧失殆尽。

  与国内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批境外上市企业却因为业绩优良、回报丰厚而成为海外资本市场的“明星”。2004年,中石油凭借垄断经营获得了超过1000亿元的巨额利润,但作为利润的提供者,中国的股民没能从中获得一分一厘的回报。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中国移动等众多大型企业身上。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银教授认为,过去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加上上市条件严格、上市周期过长,大型企业选择到境外筹资尚情有可原。但眼下市场规模和规范化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优质企业仍将海外市场作为上市首选,“对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极为不利。”

  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朱从玖更直接把吸引大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和“红筹回归”列入上证所2005年的工作重点,并表示如果听任大企业到境外上市,“国有资产将面临被低估的危险。”

  对于“闻扩容而色变”的中国股市来说,大型企业的回归或许会带来难以承受的资金压力。但在朱从玖和胡汝银看来,付出这种“阵痛”的代价是值得的。因为惟有市场拥有可以提供长期稳定回报的蓝筹股群体,才能吸引更多合规资金入市,才能真正治愈股市的“缺血症”。

  “政策救市”不如“信心救市”

  伴随股市持续下跌的,是市场对“政策救市”呼声的日渐高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时,不需要政策干预。当市场持续低迷,上证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从2200点跌到1200点,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用政策积极引导解决这个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周正庆说。

  “政策救市”在成熟市场其实不乏先例。1987年美国遭遇股灾,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下令银行“开闸放水”,股市需要多少资金就供应多少。1997年香港也曾动用1000亿港元救市。而“9.11”后,美国总统发表不下20次讲话,最直接的内容就是要“相信美国股市”,甚至下令券商不准卖出股票。

  实际上,股市是虚拟经济,更是信心经济。对于在低迷中涣散了人气的中国股市来说,“政策救市”不如“信心救市”。或者说,管理层制定“救市”政策的首要原则,应该是恢复股市投资者的信心。

  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晓升认为,中国经济能持续健康地发展,上市公司的质量就能不断地提高,市场各方主体就能有一个健康发展的态势。如果管理层能通过保持市场的供求平衡,让市场有休养生息的空间,并在基础制度建设的过程中真正将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上,投资者信心就会逐渐恢复,市场出现转机也完全是有希望的。

  李迅雷也表示,股市要出现真正的转机,一是要尽快解决股权分置等妨碍市场规范的制度性问题,二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去年的“国九条”,到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资本市场的近百字论述,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政府正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更有效、更理性的资本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投资者或许可以更乐观地看待目前股市的下跌。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则表示,2005年新增可投入A股的基金总规模有望达到800亿元;QFII资金总规模有望增长到50亿美元;企业年金和社保基金可投入A股市场的资金分别达到400亿元和350亿元。另外,银行设立基金公司也将直接给股市带来近百亿元的资金。

  如果长期困扰股市的“资金饥渴”得到缓解,如果富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如果陆续出台的股市新政令市场信心逐渐恢复,2005年的中国股市或许并不需要“救市”。(据新华社电)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