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和权宜逶迤不能挽救股市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1日 10:27 第一财经日报 | ||||||||
多年以后,人们会用“寒冷”来形容2005年年初的股市和这一年的冬日;多年以后,不知业内人士会怎样来形容这一年中国求解证券市场难题的种种努力。 朝令夕改,权宜逶迤,是我们所不希望见到的词汇,尽管在这个冬日,中国股市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冷,股指和信心数度击穿预设的一个个“极限”,几近冰点。昨天,沪综指盘中一度击穿1200点整数关口,再次刷新了近六年来的新低。
与此同时,事实、消息和传言开始以正规和非正规的方式流传。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无疑是询价第一股揭开价格谜底,和市场人士早先的预期完全吻合,华电国际的询价发行价格区间(2.3元~2.52元)和华电国际H股(前一日收于2.3港元,折合人民币位于A股询价区间的中位数附近)价格全面接轨。昨天的传言似乎比消息还多。传言一为C股(非流通股转让)叫停,尽管截至昨日发稿时间,证监会和两个交易所都没有发出官方声音证实;传言二更甚,曰刚刚崭新诞生的新股询价制度也将被暂缓或叫停,如同当年国有股减持被再三讨论,市场反复消化,但终于被宣判停止一样。 在事实、消息和传言中,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学者和学者之间的不同观点,甚至监管部门内部的矛盾取向隐约闪现,将中国证券市场的改革难题描绘得越发扑朔迷离。然而,我们以为,越是在复杂的市场情况和改革背景下,一些基本的改革取向和原则越发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朝令夕改为决策之大忌。对于资本市场而言,预期是指数升降的最大来源,股指的走向往往预支各类消息和政策。以当年国有股减持为例,2001年,受国有股减持政策出台的影响,上证综指从2000点上方跌至1520点。当年10月23日,证监会宣布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有识之士认为,叫停之时市场已将减持之预期预支和消化了很多,最终停止改革,只是浪费和贻误了改革的时机。 停止市场化的改革固然可在短期内导演股指上演井喷行情,然而结构性的疾患不久就会卷土重来,就像最近这一轮不可阻挡的下跌的到来。朝令夕改的最佳效果仅仅是让下跌的速率降低,而非逆转,却还助长公众形成“政策终究会托市”的预期。然而遗憾的是,政策的权宜托市之计或可在短期内让股指呈现些许亮色,但早已不能呼唤足够的市场信心,这已成为共识。 其次,信息透明会降低不确定性,反之反是。不久前若干券商被次第托管,个人债权的偿付引发公众极度担忧之时,政策出台的迟缓和语焉不详导致公众疑惑继续累积,个人债权人依旧聚在券商营业部群情激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无独有偶,非国有股转让在出台之时刻意低调,遮遮掩掩,公众和媒体大胆猜测,监管部门并不令人信服地辟谣,所有这些都只是加大了预期的不确定性,而非相反。此次公众和媒体对C股是否叫停众说纷纭,监管部门选择沉默并不是一个好的技术策略。 第三,结构改革依旧是唯一的路径。经过这一段透彻心扉的寒冷,无论是监管部门、市场还是投资者,大家已高度一致地认识到,全流通解决股权分置是医治股市的不二路径,没有其他捷径可循,也没有其他权宜之计能够真正重塑投资者的信心。这里呼唤的是改革的勇气。 第四,改革的审慎和智慧依旧不可或缺。大破大立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审慎而又具操作性的改革方案最终将成为成败的关键。例如,C股市场和国有股减持的大背景并不矛盾,若能审慎设计节奏和实施细则,或可成为解决全流通的一个补充方案。又如,设计出一套对流通股股东有充分补偿的全流通方案等等。 勇气、智慧、审慎、透明,我们呼唤这样的改革风格,也希望多年以后,我们可以用这些词汇来记取这个看来艰难的股市200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