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十年风雨兼程 证券业涅槃重生

2012年11月08日 04:01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吴婷婷

  从一个野蛮生长、内控机制漏洞百出,面临生死存亡危机的行业到真正承担起资本市场最重要中介机构的责任,国内的证券公司只用了10年时间。

  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30日,目前国内106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62万亿元。对比可查数据显示,2003年末,122家证券公司资产总值仅为4895.65亿元。从财务指标看,2011年国内券商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1360亿元和394亿元。而在2003年,122家券商利润总额为-9.3893亿元,59家亏损,其中亏损超过1000万元的就有43家。

  一家大型券商的高管曾经评价:“如果单靠市场以及证券公司自身的力量,行业恐怕很难走到今天这一步。”实际上,自十六大以来,正是由于监管部门从法律框架、交易规则和监管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推进和完善,才将行业引导向合规、稳健、创新发展。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时间回到2003年,时任银河证券总裁朱利在证券公司规范发展座谈会上的一段话至今令人印象深刻:“可以说再过上几年, 如果我们没有创新发展, 那么没有证券公司, 市场照样能运行。”

  彼时,国内证券行业正经历行业利润调转直下的尴尬境地:浮动佣金开始实施,新股市值配售推行,市场行情加速低迷,恶性竞争抬头;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基金、保险争食证券业的奶酪;大的投行项目被外资投行包揽。外部竞争和内部机制的不完善使得证券公司从衣食无忧迅速跨入处处充满生存危机的境地。这是行业此前从未面临过的重大考验。

  2004年,情况更是急剧恶化,部分证券公司的资金链已到了随时可能断裂的临界点。2005年4月,负债高达228亿元的南方证券宣布关闭,各项资产业务剥离后进行市场化招标。伴随近5年熊市,大鹏证券、闽发证券、汉唐证券等21家券商先后消失。

  行业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挽救这个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参与者,监管部门迅速做出反应,2004年1月2日,南方证券被行政接管,为期3年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在监管层的推动下,3年时间内证券行业逐步建立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公司合规管理等一批基础性制度,证券公司监管法规和监管制度渐成体系。

  回顾这场综合治理风暴,正是监管层的决心和智慧挽救了这个摇摇欲坠的产业。相关数据显示,在3年综合治理期间,累计处置31家高风险券商,清理账户1153万个;对27家风险券商实施重组;19家券商被责令关闭,7家券商被撤销。

  2006年开始,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证券公司纷纷改制并谋求上市,同时加大对创新产品和业务的推进力度。截至目前,在国内106家券商中,已有19家券商上市,另有多家券商正在积极筹备;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监管层及时采取压力测试、监测预警等一整套措施,证券行业快速处置了市场风险,有效遏制了境外风险蔓延和扩散,将行业受到的外部冲击降到最小。

  2010年3月31日,融资融券业务正式推出。同年4月8日,股指期货正式推出。两项创新业务的落地,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正式告别“单边市”。券商自营业务的交易风险也随之下降。2012年上市券商半年报显示,近半数上市券商已利用衍生品和量化套保交易策略取得收益。与此同时,包括直投在内的券商多项其他创新业务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改革贯穿十年发展路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改革和发展”贯穿了从十六大至今的10年。没有改革,就解决不了原有的问题,而改革又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10年

  间,证券行业的发展、创新亦是步步紧趋资本市场。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共521 件,其中90%以上是十六大以后制定或修订的,这些制度规范构建起一整套与国际通行原则基本相符,其中就包括多项关于规范以及推动证券行业发展创新的法律法规。

  自十六大之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明确,一系列加强市场基础建设的制度安排相继实施。2004年8月中国证监会《关于推进证券业创新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推动行业创新步伐。2006年7月,《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正式发布,意味着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的确立。

  十七大报告提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为行业创新发展再吹东风。2008年以来,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制度、重点环节以及新产品、新业务的合规管理得到进一步强化,证券公司的业务和产品创新也得以快速突破。同时,在净资本等关键监管要素到位的情况下,监管门对内部交易和操纵股价行为继续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严惩违法违规的行为。

  回顾10年来证券行业取得的不俗成绩,监管部门从法律框架、交易规则和监管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推进和完善功不可没。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证券行业现在到了历史最好时期”,在今年5月召开的券商创新大会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作出如上表述。他认为,借本次创新大会的契机,证券行业有望进入到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中介机构,证券行业也应是资本市场中最具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的主体。十几年来,证券公司在推动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行业自身也得到较大提升,但以目前规模来看,证券行业未来仍存在很大的发展和创新空间。

  统计显示,以总资产衡量,证券行业2011年的总资产占金融行业总资产的比重下降到1.25%,不足信托行业资产比重的1/3。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证券行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以资管业务为例,本应属于券商的市场份额不断被银行、信托、基金等其他机构侵蚀。

  不过,属于券商的机会正在到来。本次创新大会为证券行业描绘了发展的蓝图,提出了行业发展创新的十一项措施,业务范围涉及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以及跨境业务等,同时为了加强对创新的支持,对证券公司的上市融资、风险控制以及组织架构也提出了相应的支持措施。

  实际上,自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任以来,赋予了证券公司更多“定准底线,放大空间”的自主权,并且加快了多种创新业务和产品的审批速度。多位券商高管表示,在监管的引导和推动下,行业未来几年有望实现由创新带来的收入结构改善。

  创新是永恒的旋律

  呼应变迁 正向引导

  伴随着基金业10年的快速发展,《证券日报[微博]》基金周刊也有着惊人的成长,在新闻监督及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基金业持续低迷的近几年,《证券日报》基金周刊并没有一味渲染基金业的短板,而是用专业的眼光寻找行业亮点,为投资者、为基金公司擂鼓助威。

  2007年11月,A股在历史顶峰徘徊,《证券日报》于2007年11月5日刊发《现在还能不能买基金?》一文,警示投资者选择要靠自己,要在合适的时间买与自己投资理念相匹配的基金。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袭来,A股遭遇前所未有的腰斩行情,基金公司慌了,基民也慌了。2008年12月15日,《证券日报》刊发《产品设计是否决定基金收益 需要三大条件》一文,原来基金产品的获利能力更主要的取决其被设计成什么样的产品,而不是基金经理的日常运作。

  进入2012年,基金业绩如何扭亏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也考验着投资者的持基信心;而非主流媒体热衷于短期基金业绩排名异动的新闻,抢夺眼球。鉴于此,《证券日报》于2012年6月4日推出《放长眼光看基金业绩优劣》专题,同时配发《基金经理要看清投资“出口”》评论。

  10年间,基金取得长足发展,借基金业协会成立之机,《证券日报》联手其他兄弟媒体,推出《创新发展中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系列文章,其中2012年6月14日刊发的《风雨14年 基金投资者且行且思且进》,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讲述了这个特殊群体中的精彩故事。

  券商行业永远不缺好新闻

  2010年6月,我开始进入证券新闻报道行业。在入行前,曾有前辈提起,作为机构报道记者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大型银行不良贷款剥离,改制上市已经完成;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也已经收官。最容易出新闻,出好新闻,出爆炸性新闻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对此,我曾遗憾过,为没有见证过2003年至2005年行业的大浪淘沙,也为没有体会过股指冲高6142点资本的狂欢。我只能从《证券日报》前辈的报道中,体会那个时代的惊心动魄:《管理层快刀斩乱麻 券商“炼狱时代”将来临? 》、《大鹏证券被托管 殃及许多池鱼 受害者还有谁?》、《金融业告别“只进不出” 问题券商退出进倒计时》。——在券商综合治理期间,《证券日报》推出了一系列独家、专业的报道。

  不过,从业两年来的经验告诉我,其实市场永远不缺好新闻。2010年,市场走势调转直下,各家券商开始大打佣金战,价量齐跌局面下行业利润出现大幅缩水,被迫走到转型的十字路口。《证券日报》券商周刊抓住这些关键点,2011年5月11日之后陆续推出《券商研报遭遇信用危机 利益链下五大乱像》等专题报道,忠实记录行业发展的轨迹,同时报道从业人员、利益相关者的切身感受,以点切入,刻画出行业转型、创新时期众生像,一系列专业、生动的报道也得到业内的肯定。

  组文

  证监会开门办公 10年间广纳海内外人才

  机构投资者超常规发展 持股市值已逾四成

  资本市场依法治市之路越走越

  新兴加转轨 中国股市创新大戏接二连三

  上市公司践行社会责任渐成主流

  市值超20万亿元 近半数家庭投资股票基金

  投资者教育:从风险警示向权益保护过渡

  融资融券亮相 开启双边市时代

  上市公司寄语十八大:昨天 今天 明天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 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李光斗: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打破哪些魔咒
  • 王海滨:世界进入经济危机的新阶段
  • 丁志杰:维护美元霸权是美国核心国家利益
  • 陶冬:中国楼市短期看好 中期看淡
  • Kingsley:奥巴马连任是中国经济大利空
  • 朱大鸣:未来十年中国道路走向何方
  • 黄鸣:任志强别把绿建标准主权拱手相让
  • 陈序:奥巴马还需要向外国人证明自己
  • kramer:奥巴马再次当选意味着什么
  • 洪平凡:20国集团的政策方针可能步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