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鲁北化工 寻求协调共生增长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 08:58 证券日报

鲁北化工寻求协调共生增长方式

  ——访全国人大代表、鲁北化工董事长冯怡生

  本报记者 秦 炜

  中共中央在去年12月7日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2007年经济工作必须做到“三个协调”:即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会议还明确提出要“坚持以节约

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继续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把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作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基本手段。把加强依法治理作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重要保证。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大力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和良好社会风气,使全社会都积极投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渤海之滨、黄河三角洲上,就有这样一个企业家——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鲁北企业集团董事长冯怡生,带领一群人,在一片方圆400平方公里的盐碱滩上精心经营“循环经济”十几年,建成了一个拥有5000多名员工、110亿元资产、52个成员企业,集

化工、建材、轻工、电力等12个行业于一体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国家首批环境友好企业、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国家海洋科技产业基地,他们所创建的中国鲁北生态工业模式已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典范。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发展模式,主要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去年,该集团抓住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契机,以“统筹规划,可持续发展,突出重点,协调运作,整体推进”为原则,将提升创新能力、带动区域循环经济增长作为根本任务,以“区域群落”、“产业链条”与“以点带面”相结合的产业开发格局,实现了自主创新能力、综合

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的跨越,形成了生态科技产业规模和盈利能力居国际国内同行业前列、掌控核心技术的循环经济特色集群,使企业的管理体系、环境体系和人际关系达到统一和谐,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利税12.5亿元,同比增长63%和29%。可贵的是他们增长的是真正的绿色GDP!

  借冯怡生到京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代表大会之机,记者再次采访了他。

  冯怡生说,开初我们搞“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等并没有太多的理论和概念去提炼、提升我们的行为,就是认准这么干划算、不浪费、环保,值!就一直琢磨着干,后来引起重视了,我们也觉得越来越有干头。“十一五”规划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了明确部署,我们更大受鼓舞。

  向协调共生的增长方式要效益

  冯怡生介绍说,鲁北集团遵循生态规律,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的思想,通过实施技术集成创新,创建了“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盐、碱、热、电”联产等生态工业产业链,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工业体系。根据鲁北生态工业园区内的产业规划和各个生态产业链网布局,以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为原则,确定生态产业链条中各个要素间的上下游关系,对物质流动路线、流量和组成等进行了优化调整,对能量使用进行了有效匹配,对信息进行了系统整合,建立信息数据库,使物质、能量、信息在整体网络的各个节点之间按照一定的经济和生态规则流动,以促进生态工业园区内的物质充分循环、能量多级集成有效利用、环境与生态协调,使产品、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优化,生态工业系统内各个环节中的物料、能源、信息等要素能够达到梯级持续循环利用和运行顺畅,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建立起全面、理性、和谐的生态管理集成创新体系。这个“生态管理集成创新体系”主要有三个特征:

  第一,强化系统关联集成。在生态工业系统中,把产业链之间资源、能源、信息使用具有共性的企业进行了重新合理匹配布置,对生态产业链条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了集成优化。通过产业配套、产品差异化和专业化分工,形成具有行业特点和区域特点的产业聚集,在各个产业链内部和产业链之间建立了良性的共生关系,使园区内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结构更加优化、协调、通畅,形成完善的立体化生态工业管理网络系统。

  第二,进行生态管理指标设计。生态管理指标涉及系统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结合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特点,对园区内生态产业链条各节点,从原材料选择、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产品生命周期评价、营销服务、效益核算、生态文化建设等要素,进行系统化生态管理指标设计,在管理的对象、目标、任务等方面体现生态与经济的两重性,注重经济、生态和社会指标的融合,强化整体结构与功能协调的生态管理服务网络,实现良好循环经济模式的高效、和谐运行。

  第三,组织结构实施柔性化管理。在生态工业系统内部,管理框架不再是统一的刚性模式,而是根据生产功能及组织目标来构建不同的虚拟组织结构,提出系统内各节点间直接、间接连接程度和节点间物质交换量的耦合度指标,对物质、能量、信息、仓储、市场等资源,通过定性及定量分析,实现组织的自我调节和网络化、扁平化管理,克服传统企业管理的封闭性、局限性和设计、制造能力的不完备性,减少资源的重复投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从设计、制造到销售全过程的整体柔性和敏捷性,提升企业综合效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