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金信信托3亿转让股权 伊利大股东回归国有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8日 09:15 中国经济时报
见习记者 范思立 4月7日伊利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发表公告,2005年4月6日第一大股东金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与呼和浩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其持有的伊利股份社会法人股56057486股,占总股本14.33%,协议转让给呼和浩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每股转让价格为5.352元,转让总金额为3亿元,金信信托将不再持有公司的股份。 公告还称,6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解除了此前对金信信托所持上述股份的冻结。 金信信托被市场认为是伊利股份高管违规MBO的工具,而且多方信息表明,金信信托在收购伊利股份一年多的时间里并没有行使控股股东的职权。 各方回避 伊利集团新闻发言人赵海南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确认了此消息,并向记者表示,呼和浩特华世商贸有限公司所持有公司的8448482股(占总股本的2.16%)还没有被解冻。当被问及公司股权变动对公司有何影响时,赵海南没有回答。 金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陈小姐得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事采访时,也推说公司董秘李传全出差,联系不到。呼和浩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更是拒绝采访。股权转让的直接双方对于此次协议转让所采取回避的态度,让人倍加不解。 内蒙古检察院宣传处杨文明处长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对于因涉嫌经济问题被批捕的董事长郑俊怀等人一案,到目前为止检察院还没有具体结果。 伊利集团独立董事吴铋光教授对记者说:“我个人认为,此次回购是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独董风波、国债事件、高管被拘,2004年伊利总在风口浪尖。 但翻看伊利的财务报告,2004年伊利利润总额近3.8亿元,比2003年的3.18亿元增长19%。北京证券研发中心吕立新总经理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伊利股份作为乳品行业龙头,具有独特的优势。他说,从公布的财务报告可以看出,伊利业绩是不错的,而且市场对其产品仍然持认可态度,但2004年伊利经历了诸多事情,“肯定对伊利的长远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 政府之手 当初伊利遇到公关危机时,为避免股价的进一步下挫,避免生产经营受到影响,政府积极介入,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次呼和浩特市政府回购伊利股份一事,就让人不得其解了。 2004年底,伊利集团和呼和浩特市政府曾组织投资者见面会,会上呼和浩特市主要领导曾面对众多机构投资者表示,要回购已出售的伊利股份股权。有媒体称,政府出面回购股份可以使伊利股份这样的优势企业回归本土。 我们不知此次回购是市场化运作,还是政府的牵线,亦或是有其他不可言表的东西。难道正如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对记者所说,由于伊利高管落马,股权转让实质浮出水面,为了掩人耳目,只有将当初的撮合再反演一次? 迷局未解 已于2004年12月24日被正式批捕的高管数人,尤其是董事长一职已虚位数月,公司虽能正常运转,但迟迟不改选新的董事会,据公司内部知情人告诉记者,公司可能将于五月改选。 2003年7月呼和浩特市财政局以2.8亿元将14.33%的伊利股份受让金信信托,现如今,金信信托甘愿以3亿元将原股份转让呼和浩特国有独资公司。 当初呼和浩特市政府转让伊利股份被业界称为国有资产流失,如今金信信托情愿以低价返还,这出双簧着实让人越来越读不懂。 伊利的高管案件正在内蒙古检察院的审理之中,真相的揭开尚待时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