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们从大力发展期货市场的紧迫性、加快期货品种创新、稳妥发展股指期货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对稳步推进期货市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启发性。结合这些建议意见,证监会采取了多项措施,稳步推进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详细][相关评论]

管理层:股指期货工作正在进行

尚福林:创业板股指期货准备工作在积极推进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人大会议开幕表示,创业板、融资融券、股指期货推出前的准备工作都在积极推进中。同时,证监会将积极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出台多项配套政策和措施加以支持和鼓励。

朱玉辰:推出股指期货 完善股市内在稳定机制

股指期货是平抑股市波动、避免单边市行情最成熟、最有效的工具。当前,我国股市正处于复苏的关键时期,推出股指期货,对于完善股市内在稳定机制,夯实股市平稳运行基础,奠定股市长期健康发展基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证监会吉林监管局局长:今年积极备战股指期货

"如果现在推出股指期货,对重建市场信心将起到积极作用,今年要积极备战股指期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证监会吉林监管局局长江连海建议,当前,可先推出创业板,同时积极推进融资融券试点,稍后便可推出股指期货,不宜久拖不决。

两会代表呼吁股指期货早日推出

中金所研讨会:与会代表呼吁股指期货早日推出

在中金所日前举行的 “危机后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趋势”专题讨论会上,来自30家机构的近40名代表,围绕股指期货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代表认为,在危机中全球股指期货市场表现出色,运行稳定,交易量、持仓量显著增加,功能有效发挥,与场外市场有着鲜明差异。

郭松海委员:股指期货已准备充分 建议尽快推出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地产估价与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郭松海在今年提交的一份提案中建议,要维护市场稳定运行,改变单边运行态势,应该尽快推出股指期货,通过市场化手段使现货市场实现稳定发展。经过近三年的筹备,推出股指期货的时机已经成熟,建议尽快推出。

贺强:当前是推出股指期货较佳时机

股指期货可以为证券市场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可以极大地降低证券市场的投资风险。与美国的情况不同,我国目前缺乏工具创新,缺少衍生工具避险。我们应当坚定金融创新的信心,不断完善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适时推出股指期货。

两会行情调查

股指期货概念股一览(更多)

专家学者呼吁推出股指期货

适时推出股指期货提供对冲风险工具

一方面是中国的机构投资者经过之前几轮熊市的洗礼后,变得更加成熟。更重要的是,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的监管能力也日渐娴熟。在这种前提下,筹备多年的股指期货推出是水到渠成。

金融机构:金融危机不应成为股指期货绊脚石

来自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商业银行、高校和风险管理技术公司等近30家机构的近40名代表认为,必须全面看待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且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不能简单地停下发展的脚步,而应及时推出股指期货。

方世圣:建议建立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

针对中金所正积极引导市场建立的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方世圣以其在台湾从业时的亲身经历声称,大陆在尚无“联合征信”制度前,对参与股指期货的自然人设计如“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合格投资者制度确实很有必要,尽管开户时实际执行手段有可讨论之处且该制度目前在个别期货公司看来有些“极端”。

证券界代表委员 寄语两会

姓名
职务
身份
证监会副主席
政协委员
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
政协委员
中金所总经理
人大代表
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
政协委员
证监会吉林监管局局长
人大代表
证监会江苏监管局局长
人大代表
证监会湖南监管局局长
人大代表
证监会广东监管局局长
政协委员
证监会市场部副主任
政协委员
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
人大代表
深圳证券交易所理事长
政协委员
证监会湖北监管局局长
人大代表

股指期货测试题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挑选个人投资者的标准——《股指期货自然人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指标体系》(暂定稿)全文近日出现在公众面前,自然人需要满足的适当性标准包括四个方面。具体的分为必须满足的 “硬性指标”和需要如实申报的“弹性指标”两大类,由期货公司在开户的时候进行全面综合评估。业内人士T先生笑称:“这些标准比丈母娘选女婿还严格”。[详细]

98年至今“两会”的关键词及股市表现

年份 两会日期 2月 两会期间 3月 两会关键词
1998 3.3-3.19 -1.34% 0.03% 3.02% 农业、国企改革、宏观调控。
1999 3.3-3.16 -3.93% 6.00% 6.23% 扩大内需、农业、国企改革、金融风险、可持续发展。
2000 3.3-3.15 11.70% -1.84% 4.99% 扩大内需、减轻农民负担、教育改革、西部大开发、国企改革。
2001 3.3-3.15 -5.15% 1.89% 7.84% “十五”计划、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西部大开发、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
2002 3.3-3.15 2.21% 7.88% 5.59% 扩大内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入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3 3.3-3.18 0.81% -3.44% -0.09% 扩大内需、三农问题、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扩大就业、社会保障。
2004 3.3-3.14 5.30% 0.44% 3.97% 再就业、安全生产、社会保障、台湾公投、三农问题。
2005 3.3-3.14 9.58% 0.47% -9.55% 科学发展观、宏观调控、国企改革、“一号文件”、社会保障、民工权益、“审计风暴”、关注贫困生。
2006 3.3-3.14 3.26% -2.07% -0.06% 自主创新、科学发展观、宏观调控、建设新农村、安全生产、国企改革、社会保障、医疗体制改革、乱收费、义务教育。
2007 3.3-3.16 3.40% 3.49% 10.51%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节约型社会、建设新农村、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环境保护。
2008 3.3-3.18 -2.07% -15.37% -9.09% 通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业板、印花税、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大部制改革、奥运会、新能源、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