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适时推出股指期货提供对冲风险工具

  ⊙特约撰稿 檀江来 张菲澳

  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且呈进一步恶化之势。中国证券市场也经历了一场从6000点到最低1600点的巨幅下挫。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的证券机构,特别是证券公司,在这场危机中基本上做到了全身而退。一方面是中国的机构投资者经过之前几轮熊市的洗礼后,变得更加成熟。更重要的是,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的监管能力也日渐娴熟。在这种前提下,筹备多年的股指期货推出是水到渠成。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股指期货也已经到了瓜熟蒂落的成熟收割期。首先,我们不存在美国式的金融创新过度的状况。股指期货身为衍生品家族的一员,不免被列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清单上。中国资本市场与美国相比,不存在过度创新的外部环境。由于我们的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管理层对投资者行为以及金融产品的开发掌控的十分严谨。

  其次,股指期货与次贷危机中的金融衍生品有本质上的区别。股指期货是以沪深300股票指数为标的的期货合约,其特点是合约设计直观,杠杆比率相对国外同类产品要小得多。以2009年1月22日收盘时的沪深300指数计算,单张合约的价值=2044.55(标的指数)×300(合约乘数)=613365元人民币。最低保证金比率为10%,股指期货合约的熔断价格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正负6%,也就是说,购买一手股指期货需要六万元左右的资金。投资者的准入门槛比起6000点时期相对较低,操作的风险和难度也小很多。对资金规模较大的投资者而言,不失为一种有效控制风险的工具。而引爆次贷危机的高风险衍生品CDS、CDO等结构型工具,在经过多次打包和分割后,使交易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根本不知道衍生品背后的基础资产质量,进而导致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次级债的衍生品是投行主导的OTC(场外交易),加之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创新的放任行为,才造成了目前的金融危机。

  另外,股指期货的人为操纵可能性低。截至2009年1月22日收盘时,沪深两地A股总市值达16万亿,其中沪深300指数的总市值为13万亿,显示了较高的股本规模和市场覆盖度。从沪深300指数的权重股看,前5大权重股的权重为10.18%,前10大权重股的权重为15.18%。这样的权重分布已经与S&P500、CAC40等成熟市场的指数较为接近。经笔者计算,假设沪深300中只变动前5大权重股的价格,其余股价不变,要达到10%的涨幅需要使前5大权重股市值翻一倍,即从约1.3万亿飙升到2.6万亿左右。显然,试图通过炒作权重股达到操纵指数的目的,需要近乎天量的资金配合。由此可见,透过股本规模、市场覆盖度以及权重分散程度的分析,沪深300指数是股指期货的理想标的,抗操纵性较强。

  认真研究股指期货的合约特点以及推出的市场环境和时机条件后,笔者认为,股指期货的适时推出不仅能为投资者提供一种对冲风险的金融工具,更是我国实现金融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商学院、上海金融学院金融系)

    相关专题:

    股指期货呼之欲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