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谈加强创业板市场监管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6日 17:14  中国政府网

  11月6日下午,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加强创业板市场监管 维护市场平稳运行”进行现场解读并回答网民提问,以下是实录全文。

  [主持人]

  各位中国政府网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今天的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节目,我们今天为您请到的嘉宾是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先生,姚主席您好,请您跟我们网友打个招呼吧。

  [证监会副主席 姚刚]

  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

  今天我们和姚主席探讨的话题是加强创业板监管维护市场平稳运行。首先想问您一个问题就是创业板启动后受到社会高度关注,能否先请您介绍一下创业板市场的定位和目前创业板公司的特色。

  [姚刚]

  创业板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场内交易市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时候推出创业板,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推出创业板能够促进自主创新企业和其他成长型企业的发展,是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和支持处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的重要平台。

  具体地讲,准备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应是具备一定的盈利基础,拥有一定的资产规模,已经存续一定期限,具有较高成长性的企业。

  从目前中国证监会已经受理的企业来看,创业板公司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构特色比较鲜明,比如说属于电子信息行业、新材料行业、新能源行业、生物医药等等这些新兴行业的企业比例比在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比例要高。

  二是成长性比较好,在第一批受理的企业中,从2006年到2008年来看,营业收入年增长率为70%,净利润年增长率达到67%,成长性是非常高的。

  三是创新能力比较强,有相当一部分公司是从事新型业务,或具有创新的业务模式,不少公司具有轻资产结构的特征,反映出多样化的新兴业态。也有投资者看到说这里还有一些制造业,那就问了,制造业算新兴产业吗?制造业并不等于传统行业,制造业里也有很多具有创新工艺的制造业,和那些真正传统的或者是进入很成熟阶段的,甚至和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是不一样的。

  四是这些企业的技术含量较高,比如在第一批受理的公司中,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公司占比就达到77%。以上这些特点都是创业板企业的一些特点。

  [主持人]

  那您觉得咱们这个创业板上市公司在监管方面的难点是什么呢?

  [姚刚]

  我想难点主要是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的稳定性比主板企业要稍微差一点,公司规模比较小,抵御风险能力比较弱,特别是有的企业过度依赖于某一个产品或者是某几个人,这种情况比较多,因此稳定性也比较差,股票价格波动的情况也比较容易出现。

  根据这些特点,针对创业板企业,我们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应该更加严格,能够及时把公司的变化让投资者知道,证券法有一条就是“信息披露要真实、准确、完整、及时”。要使创业板企业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须加大对创业板企业信息披露方面的监管,这是一个难点。

  在这方面,证监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做了一些相关的工作:首先是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增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透明度。已经公布的一些相关方面的规章制度比如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已经公开发布了,里面对信息的披露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我想现在第一批企业已经上市了,根据他们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些情况我们还将制定适应创业板上市公司特色的披露标准和规定。目前证监会正就创业板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制定相应的规则,进一步完善后也会相继发布,其他相关方面的规则也会根据创业板公司具体运作情况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

  其次,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中经营模式及盈利模式比较新颖,行业和其他公司差异比较大的情况,将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特殊行业的信息披露的特别规定。因为很多是新行业,一般的投资者很难明白,不是相关行业的专家更是难以明白,所以针对特殊行业制定特别的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是很有必要的。

  再次,创业板上市公司运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将对现在的信息披露规则进行梳理,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特点对相关规则进行调整和补充,逐步完善这个体系。

  在这里我特别想说一下的是,创业板是一个新生事物,国际上成功的案例也并不是很多,它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东西,它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规章和制度。

  [主持人]

  我们看到在这次的创业板监管中,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制度——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先给我们解释一下咱们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种制度吧。

  [姚刚]

  本来是叫合格投资者制度,但是后来我们觉得合格投资者这个词不是很好定义,什么叫合格,什么叫不合格。后来觉得还是叫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比较合适。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推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后,并不是限制人们投资创业板,但是投资创业板的人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了解这个市场所具有的风险,这就是在创业板上引入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的想法。比如包括签订风险揭示书,而且在风险揭示书上要自己亲笔写一句话,不光是画勾、签字,而且要写上诸如“我已经了解了市场的风险”等。

  我们也有一些相关的经验,比如过去境外一些产品销售后有的投资者起诉、投诉,说没有把产品说清楚,我这个勾是你替我画的,字是你替我签的,那么我们在这方面也借鉴了国内国外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觉得让投资者充分了解风险,由他自己确认这个事情他已经充分了解了,再让他进行投资更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比如对于投资经验不足两年的投资者,我们让他签署特别声明,就是“本人尚未具备两年以上交易经验,确认已阅读并理解相关规则及风险,具有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

  而且这套程序要求投资者到证券营业部开户。有投资者要求网上开户,但这样达不到让投资者了解风险的目的,所以让投资者到证券营业部去,阅读风险揭示书,对投资经验不足两年的投资者要求签字之后五天以上再开通创业板交易,有一个冷却期。通过这么一套程序使你成为适当的投资者,然后再投资。

  [主持人]

  我们了解了这个制度,但是这个制度目前的执行情况怎么样呢?

  [姚刚]

  我们觉得执行的情况是很好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担心有的营业部没有让投资者到现场来就网上开户等等,所以我们让证监会的派出机构到现场指导和检查这些工作。交易所也发了指引,营业部也发了指引,执行下来大家都很认真。现在看起来这项工作开始以后,对提高投资者对创业板风险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这项制度是7月15日推出的,现在已经是11月份了,截至目前大概有960万的投资者通过这套程序开了户,实际参加创业板二级市场交易的有92万户,约占开户数的1/10。这说明还有大量的投资者在观望,在审慎地进行抉择,所以我们觉得还是比较有效的。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在中国资本市场的运用,创业板是第一个。到目前为止其他的产品还没有这种制度,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宽度、广度、深度不断得到拓展,新的产品不断出现,有的产品确实需要特别地提示风险,所以今后可能还会在其他的产品上引入这种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我想,从这次创业板引入这个制度的效果来看,我认为这是一个今后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制度。

  [主持人]

  能不能这样说,有些投资者开户的时候还是有些冲动?

  [姚刚]

  所以,一定要通过一套制度和程序让他了解这个东西,让他想想这个投资值得不值得,一旦投资挣钱了会很高兴,亏了钱了也能够承受。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监管,其实很大的难度就是在信息的披露上。那在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方面,将会开展哪些切实有效的工作来督促它们的信息更好、更及时地公开呢?

  [姚刚]

  刚才对于这个问题我已经谈了一些了,我们现在已经有一套要求创业板上市公司及时披露信息的规则。另外,我们有保荐制度,要求保荐代表人以及做保荐业务的证券公司做好持续督导工作,督促这些公司及时披露信息。另外根据创业板的实际运行情况,我们还会不断地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主持人]

  关于创业板的基本情况我们大致说到这里,您来之前,在预告发出之后,我们网友的提问非常热烈。现在我们挑一些比较主要的,针对创业板的问题请您给解答一下。

  [网友]

  我的公司还在初创期,是否可以申请在创业板上市?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到创业板上市?

  [姚刚]

  这位网友问得很好。实际上,针对这个问题,网上过去有过很多的争论,有的说中国的创业板市场实际上不是创业板市场,为什么呢?因为真正处于初创期的企业没有到这个市场上来,真正在这个市场上上市的企业已经成立很长时间了,不是初创企业了。

  这个问题要看怎么看。中国的创业板市场在设计的时候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这个创业板所针对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企业。它所针对的对象不是处于初创期或者“种子”期的企业,而是那些已经成立了一段时间,已经有一定的资产规模,产品已经有一定的市场,有一定的盈利能力的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这是我们国家创业板在设计的时候就选定的目标,也借鉴了国外的经验。

  国外很多创业板市场最后没有成功,主要原因就是条件过于宽松,让那些还不是很成熟的企业进入这个市场了。据有关统计,中小企业的寿命,绝大多数是不超过三年的,三年之内就死亡,对于创投这些人来讲,他们称之为“死亡谷地带”,扛过三年就说明你经受住了一定的考验。所以我们要求公司必须成立满三年,而且要符合有关业绩指标要求。

  因此,在创业板市场上挂牌的企业虽然不如主板那么稳定,但比那些处于初创期、种子期企业的稳定性要高一些。有的国家门槛放得比较低,是因为创业板的拟上市公司后备资源比较少。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而且我们国家处于工业化时期,后备资源非常丰富,我们把目标企业瞄准在这个范围之内,也能保证有足够的后备资源为市场提供新鲜的血液。所以,初创期的企业还不能进入创业板市场,进入创业板市场就需要刚才我所讲的有一定的存续期,有一定的盈利能力,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受到市场的检验。

  [主持人]

  是否说这个企业过了三年,有一定的盈利能力了就适合进入创业板呢?

  [姚刚]

  也要符合创业板的条件。创业板设计了两套财务的门槛指标,这是比较重要的指标。一是最近两年盈利加一起是一千万,而且是要增长的。这套是对于盈利能力相对比较强的企业,存活三年其中两年盈利加在一起是一千万,而且后一年盈利比前一年盈利还要多,处于增长态势的;二是有的企业盈利能力没那么强,刚刚开始盈利,但是成长性表现得比较好的,就是最后一年盈利,但是要有500万的盈利,而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也就是说,虽然你只有一年盈利,但是这两年营业收入是增长比较快的,你的盈利能力稍微弱一点,但是增长性比较好。此外,创业板还设定了三年存续期等法定条件。

  [主持人]

  创业板30日在深交所挂牌,很多网友都对挂牌企业的发行市盈率过高有一定的看法,咱们证监会为什么不对发行价格进行窗口指导呢?

  [姚刚]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也看到网上有很多议论,议论中请证监会干预价格的呼声很高。但是大概在一年以前,在主板发行上市的时候,当时网上有很多的议论,说证监会为什么要指导发行价格,证监会指导了发行价格,扭曲了价格的形成机制,造成了发行价格和股票的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相差很大,所以很多人都把钱拿去申购新股。为什么申购新股呢?因为发行价格低,一上市价格高,就能挣到无风险的利润,所以大量资金囤积在一级市场打新股,有的甚至说对货币市场政策造成了影响,很多人说证监会不应该干这个事情。

  其实证监会并没有过多地干预价格,只是对价格过高的情况进行一定的指导,那时候市场说你不应该干预这个价格。我们觉得市场说得是对的,因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是供需双方决定价格,在政府工作的这些人再聪明能比市场聪明吗?市场总是比人强的,所以当时大多数网友的说法是正确的。

  大家都说这次投资者给出的价格比较高,是根据什么说的呢?是觉得它和中小企业板的一些股票相比市盈率高。那么价格高不高?说句老实话,价格高不高不应该是证监会说的,价格的高低绝对不应该是政府说的话,价格高低市场说了算,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公司上市以后,大家看到了,第一天价格涨幅比较高。数字都有了,说上市后平均涨幅100%以上的股票有10个。大家都认为发行价很高了,但是上市第一天收盘价比发行价平均涨了106%,第二天又大量跌停,这几天涨涨停停都有,到底高还是低要让市场检验。即便发行价格高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市场会给出一定的价格,真正高的会回归,这就是价值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教育一些盲目跟风的投资者,说明这可能是要遭受损失的,这个靠说教是不行的,一定要受到亲身的教育,他才能更加谨慎。

  而且证券法也规定发行定价证监会是不能参与的,是发行人和承销商协商确定。他们怎么协商确定呢?不能说两个人凭空商量确定,要有一个依据,依据就是询价,主要就是向机构投资者询价,询出来的价格是机构投资者根据他们的自身判断给出的价格,而且这个价格也不是机构投资者随便给的。他出这个价格,是要拿真金白银来申购的,只要定了这个价格肯定买,不是张嘴说定了以后就不负责任了。所以申购和出价是挂钩的,这个价格出来以后证监会就没有干预了,是证监会推行发行体制改革过程中非常重大的改革。我相信证监会也不会开倒车再回到行政干预价格的时代了。

  [网友]

  请您介绍一下咱们创业板的首批企业为什么集中上市?集中上市会不会导致一种失血效应?

  [姚刚]

  上市之前已经披露了招股说明书,大家都知道要集中上市,那时候就有议论说从来没有过二、三十只股票集中发行和上市的,担心造成市场的资金分流或者说是失血。当时我们的主要想法是创业板是新生事物,根据过往的经验,中国投资者都有一个炒新的习惯。这个习惯挺有意思,在国际的其他市场上每推出一个产品,一般交易所都要考虑怎么样能让这个产品做得更活一点,生怕它没有交易最后失败。在我们国家每推出一个新产品我们都要考虑怎么能防止它爆炒,防止它过于炒作。这就是中国特色。

  我们的投资者很多,散户很多,炒新的习惯很强,而且过去炒新往往得手,大家都有这么一个过往的经验。所以我们在推出来之前就考虑怎么样有效地防止爆炒,其中一条就是批量发行、批量上市,这汲取了中小企业板集中发行、集中上市的经验,防止单只发行股票引发爆炒。这远远比单只股票发行能起到防止爆炒的作用。

  所以,我们想创业板第一批企业上市的时候这样做也会好一点。当时担不担心会分流资金、会失血呢?我们看到因为小企业比较多,融资量比较有限,28只股票加在一起的融资是155个亿,不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一支股票中冶上市189亿的融资额,所以我们想不会对主板市场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分流资金或者失血的现象。实践证明创业板企业上市当天主板市场指数是上涨的,确实没有分流资金,所以主要还是心理上的作用。

  我觉得分流和失血的说法是一种静态的观察,最好不要上新股那就不分流、不失血了,但是怎么能够让那些代表国民经济增长的,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投资收益的新公司上市呢?我们这几年上了那么多好的、大的企业,很多投资者通过投资这些企业得到了很好的收益。如果我们永远不让上新股怎么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所以要用开放的眼光看待这个事情,不断要有新的血液进来,不断从中寻找新的、好的东西,这就是市场的资源配置。所以不希望新股进来,希望永远不要分流资金的想法是静态的想法,不是动态的想法,需要改变这种想法。

  [网友]

  核心技术人员对于创业板的稳定经营非常重要,咱们创业板有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这些人员的稳定呢?

  [姚刚]

  这个问题比较尖锐。刚才我也提到过我们有些创业板的企业比较依赖于一个产品,比较依赖于几个人,但是这种情况是很多处于创业期、成长期的企业的共同特性。比如我们在审核主板企业的时候,如果一个企业过度依赖于某一个产品,或者过度依赖于某一个客户以及某一个人的话,那它即便符合法定的条件,在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把它否决掉了。因为你过度依赖一个人,他走了怎么办呢?就卖给一个客户,这个客户哪天说不买这个产品了不就垮了吗?主板企业要求有这样的稳定性和成熟性。

  而创业企业、创业板就想通过这套机制筛选出这样的企业,就需要投资者提前分析这样的风险。上市以后我们希望这些人马上离开吗?当然是不希望了,希望他们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也是一个基本的想法。所以对这些人,如果他们是股东的话,对他们出售股份是有限定的,比如有一定的锁定期,不能像一般的人第一天买了第二天就卖了,尤其对一些核心人员,在上市的时候我们希望他们能够锁定更长的时间,向投资者表示我愿意和这个公司共同发展和成长,我不会轻易走掉。创业板上市规则规定上市公司可以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对核心技术人员和公司高管明确持有股份的锁定期限。

  所以,我想投资者在投资这类企业的时候,应该要看这类企业的产品和核心人员是什么样的状态,另外也可以看这些人员持股时的承诺,比如他愿意锁定多长时间,由此判断这些人和这些企业之间是相互比较牢固的还是干两年就不干了。

  [网友]

  创业板首批挂牌企业实际募集额超过计划募集资金额较多,证监会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姚刚]

  这也是第一批企业发行上市后市场比较关注的问题。首先募集资金超过当时预期的目标比较多是不是好现象呢?应该说这不是我们追求的事情,是不希望公司超募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里有两个事情要特别谈一下。

  一是法律规定公司上市要有最低的公开发行比例,即公司总股本不到4亿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数量不应该低于总股本的25%。所以我们在审核的时候,当看到这个企业有可能募集的资金超过预订量的时候,一般要求企业把发行的股数调下来,调到最低限,低于这个最低限就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了,所以绝大多数企业都在最低限了。

  二是发行股数到最低限了,但是询价那天大家价格给得比较高,最低限的股数乘以发行股价,融资额还是超了,这就没办法了。市场很看好,给他一个很好的价格,募集资金很多,还是超,那只能通过后续监管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对它的募集资金做了比较严格的规定,比如说要有专户存储,要求保荐人在持续督导工作中关注这些募集资金到底有没有乱用。还有一个比主板市场更严格的规定,就是这个钱除了用于主业是不能干别的事情的。这样两条就把募集资金限制住了,防止它超募以后拿着钱搞其他的事情。

  今后我们也在考虑,比如像国外可以通过存量发行,就是发行一部分新股筹一部分钱,同时卖掉一部分老股,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我们国家存量发行在法律上有没有障碍,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是有障碍的,所以在法律上怎么解决是一个问题。另外卖老股,就是已经在里面的股东把股份卖掉,有可能市场就说你们这些人一上市暴富了,逃跑了,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有,这些事情今后还需要综合地去研究。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一个一发行上市就突然之间一夜暴富,这位网友也问了这样的问题。

  [网友]

  媒体对创业板暴富现象比较关注,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一夜暴富现象。

  [姚刚]

  “一夜暴富”这个词用得不太准确。现在看是这样,但是前面有很多的创业过程,有可能是几经生死才有了今天。首先公司上市后股东持有的股份得到流动性的溢价,得到升值这个现象不仅仅是创业板独有的现象,也不仅仅是中国股市的现象,海外资本市场也有这个现象,创业板可能表现得会更充分一点。

  二是这是一套机制,你怎么鼓励人去创业呢?怎么鼓励出现非常好的、更有活力的,更代表发展方向的企业呢?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你要有激励机制。创业板的激励机制是什么呢?创业板就是鼓励那些人去创业,告诉他们创业成功上市以后你的股份是可以大幅升值的,这是对你创业的奖励。这是一套机制,如果没有这套机制就没有人去努力创业了,最起码不会形成一个社会现象——大家都去创业。所以如果我们承认这套机制,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这些合法创业的人,经过这么一个淘汰的过程,他上市后股份得到了流动性的溢价,或者大幅度的增值,这是合法的。

  再有一点,我们看到的是成功的人,比如说谁上市了,谁身价怎么样了。但是在创业的路上有很多人倒下了,大量的人是倒下了的,成功的人是少数的。中国有那么多企业,能够上市的是非常少的。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大概有超过数万家股份公司,上市公司不到1700家,只有很少很少的企业能够上市。大部分的企业是在竞争当中生生死死的,很多人是倒在创业的路上,但是这套机制是鼓励人们去创业的,有的创业后成功了。我们看到他好像很好,但是很多人确实是失败了的,这里面的风险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能够通过建立这么一套机制,让真正能够创业的人通过创业使个人的创业价值得到体现。国家通过这么一套机制能够使真正有创新的、成长性的,代表经济发展方向的,能够促进国家结构调整、促进就业的公司脱颖而出,对中国整个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主持人]

  您刚才说了股份公司的结构,可以用一个枣核来形容,正是这样的枣核结构使每一个创业者都有信心或者说有这么一个憧憬来做凤毛麟角来上市,使自己的身家得到创业时所应有的回报。

  [姚刚]

  对。

  [网友]

  据报道,创业板的退市风险比主板大,请问创业板在退市制度方面有哪些特点?

  [姚刚]

  我们在创业板推出的过程中也做了一些宣传,对于主板炒壳的情况市场上有很多批评,比如说这个公司已经很差了,应该退市了,但是为什么要退市的公司前面都加一个ST啊等等之类的。为什么这些公司被炒得很热呢?为什么ST公司被炒得很高呢?很多人批评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就是很多人憧憬这些公司是不会退市的,一定要重组,重组以前是不值钱的,重组后肯定会值钱的,价值也是要提升的,很多人就赌这种股票,造成很多ST公司该退不退,退了以后也继续折腾。实际上是给这个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造成了一定的扭曲。

  我们不希望创业板的市场最后变成一个炒壳的市场,大家不集中精力放在产业的创业上和企业的创业上,而把精力放在搞一个壳炒一把股票就走,我们不希望成为一个无序炒作的市场。所以在创业板市场设计的时候有一条很重要的,就是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可以直接退市。现在主板上市公司退市是强制平移到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也叫老三板。很多人为了赌这个公司还能回到主板上市就去买,造成了很多的问题。我们不希望创业板出现这样的问题。创业板有优胜劣汰机制。

  根据直接退市的安排,投资者就要谨慎了,当这个企业真正不行的时候它有可能直接退下去,不会再上市了,你不要奢望它可能还会重组,还会炒壳,我去赌一把吧。大家不要有这种想法。另外,创业板公司退市的标准比主板还要严,有一些特殊的规定,这些规定相关的法规上都有,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比如说股票连续120个交易日累计交易量低于100万股,限期内不能改善的就要退市了,这些都是很严格的要求,退市的风险也很大,而且又有直接退市的安排,所以请投资者要注意这个风险。

  [网友]

  从创业板首批公司10月30日上市之后的几个交易日行情来看,股价波动较大,请问证监会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姚刚]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大我觉得可能会是一个常态。而且不仅是中国的创业板是这样,其他国家这一类板块也是这样。

  [主持人]

  其实我们一说到股价波动大,要放到主板上,别说常态了,偶尔波动一下就牵动了多少人的心。

  [姚刚]

  是,因为这类企业处于成长期、创业期,不稳定、规模又小,容易一点点消息就造成比较大的波动,所以有可能是常态。我们看看大家比较熟悉的国内网站,比如新浪、网易、搜狐网当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时候,都发生过非常大的波动。比如说股价跌幅在 1999年到2004年期间都曾超过90%,100块钱变成1块钱,但是涨幅也很厉害,超过20倍,大起大落。不光是我们这样,国外也是如此。

  另外,我们国家的投资者还有“炒新”的习惯,打新股,上市第一天就去投资,这些都使股价容易出现大起大落,所以我们还是要提醒投资者,它有这个特性。你希望股价不起不落,也不是你希望得了的。但是股价大起大落是正常的,我们不希望它这样,但是它有这种特性,所以希望投资者不要盲目的追涨杀跌。大起大落就是狂买狂卖造成的,盲目追涨杀跌也容易造成这样的问题。

  [网友]

  证券监管部门和防范创业板股票的过度炒作,有哪些具体措施?

  [姚刚]

  首日交易比较活跃,涨幅也比较大,深圳证券交易所所采取的措施就是断路器的做法,也就是上市第一天超过开盘价一定幅度就停止交易了,就断路了,停在这个价位上30分钟然后再开始交易,再涨到50%的时候又停止交易,提醒大家好好冷却一下。如果还继续涨到比开盘价高80%,要停到收市前3分钟,2点57分,价格就不动了。从第一天来看很多股票都出现过停牌状态,当天下午交易开始冲高回落,说明断路器的做法还是很有用的。

  另外深交所在日常监管、立案侦查等方面也有安排,也有黑名单,对频繁挂单、撤单的,交易行为有些异常的,他们都有黑名单进行特别的关注,会直接进行提醒,以提高监管的准确度。这些做法根据这几天的交易情况来看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网名]

  请问在创业板顺利推出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还有哪些待完善的工作?是否已真正实现了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任务?

  [姚刚]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创业板推开以后实际上对多层次做了一个很大的补充,原来只有上海的主板市场,深圳的主板里面中小企业板加大型企业两个市场,这次增加了创业板交易市场,交易所市场体系相对比较完整了,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层次,除了交易所市场(场内市场)以外,还有一块叫场外市场,或者叫柜台市场,不是交易所这种集中竞价的体系了,是场外交易方式,比如和证券公司柜台相链接的网络体系,一些企业可以在此挂牌、转让股份。在创业板推出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完善场外市场的建设。

  现在我们有证券公司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它是为不符合创业板条件的其他股份公司提供股份转让的平台,目前只有北京中关村高新园区的企业,在符合相关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试点。明年我们想在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之上择机扩大试点,把试点挂牌范围扩大到其他符合条件的高新园区,进一步完善场外市场,使我们的所谓“多层次”真正能够既有场内市场也有场外市场,而且既能够为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提供服务,也能为那些还不符合上市条件,但是希望能够进入资本市场,能够得到资本市场服务的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平台,这是我们明年需要做的一项工作。

  [网友]

  请问创业板公司有可能未来进入主板市场吗?

  [姚刚]

  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是可以的。但是,是不是强制的?我想不是的。不是说在创业板市场里挂牌的公司达到一定规模,就一定要去主板市场,并不是这样的。你可以看看比如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里面,也有很大的企业,比如像微软这样的企业完全符合纽交所的条件,但是他并没有到纽交所去,他仍然在纳斯达克市场里交易。所以如果有人愿意转板到主板市场,这是可以的,转板并不是强制的,今后交易所会制定一套转板的规则。创业板市场今后可能出现发展前景很好的、规模很大的企业,仍然在创业板市场交易。

  [主持人]

  那感谢您作客中国政府网,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再见。

  [姚刚]

  谢谢大家。

  观点集萃:

  姚刚:创业板开户数达960万 仅1成参与交易

  姚刚:对创业板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严格

  推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不是限制投资创业板

  推出创业板是要促进自主创新及成长型企业发展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对提高投资者风险认识有好处

  姚刚:目前初创期的企业还不能进入创业板市场

  申购和出价挂钩 证监会不干预发行定价

  创业板企业融资量有限 没有导致分流和失血

  创业板制定相应制度保证核心技术人员的稳定

  断路器对防范创业板股票过度炒作有一定作用

  创业板股价需市场检验 证监会不会再行政干预

  姚刚回应创业板一夜暴富话题:成功的毕竟少

  姚刚:创业板企业募资超预期 可采取两措施限制

  姚刚:证监会将考虑通过存量发行方式募集资金

  姚刚:企业进入创业板条件不能过于宽松

  创业板首次在中国运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

  姚刚:将进一步完善创业板现有的规章和制度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