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电梯向服务转型 瞄准“后电梯市场”

日立电梯向服务转型 瞄准“后电梯市场”
2018年01月26日 05:36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倪雨晴 广州报道

    广州科学城内,日立扶梯的生产线在日式园林风格的产业园中有序运行,电梯控制柜、扶手链、桁架、主机等核心设备均在此园区内自主研发生产。日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最新的TX系列产线可以将庞大的电梯主体进行自动升降,从而节约50%的生产时间。

    另一边,位于广州西南部的大石工厂主要制造日立直梯。大石工厂是日立电梯在广州的老厂区,建造于1995年,随着业务扩展,科学城工厂按需而生。如今的大石车间内,一些安全部件的数控车床已经完全实现自动化,只需要员工输入数据,产线就会按照流程生产,并且可以进行自检。在四大传统车间外,日立电梯正在建设高达270米的直梯试验台。

    作为日立海外最大的电梯制造基地,广州的园区还加强了研发创新体系。2017年12月2日,日立创新中心及开放自动化实验室在科学城产业园正式开业,研究新生产线的解决方案。

    对于软实力的强化,是日立集团的转型方向。早在2010年,日立集团就开始精简业务,主动退出了消费电子领域,转向上游的B2B产业。之后的四年内,日立集团从亏损转为盈利。在2014年,东原敏昭成为日立集团新任CEO,进行“创新事业”的新探索,即在制造基础性硬件设备外,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等IT服务的能力。

    与之相应的是,日立电梯也正从制造工厂向服务型企业转型。

    寻找蓝海

    从日立集团的9大事业领域来看,电梯所在的社会和产业系统在集团总营收中占比最高。根据日立集团披露的2016财年(截至2017年3月31日)信息,社会和产业系统销售额为23319亿日元,占总营收91622亿日元的23%。

    另据日立电梯方面的数据,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在2016年(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营业收入达到190亿人民币(约合3266亿日元)。不过,在电梯销量增长的情况下,日立的营业额仅保持微增,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贾宇辉向记者表示:“目前的情况是加量不加价,电梯行业竞争激烈,国内的售价在下降。”

    据中国电梯协会统计,截至2016年底中国电梯保有量超过490万台,总产量已经达到全球电梯总产量的七成以上,中国早已是全球最大的电梯生产国和消费国。贾宇辉介绍道,中国的电梯保有量在2017年有望突破560万台,5-8年后达到800万台,约占全球电梯保有量的40%-50%。

    但在庞大的国内市场,电梯产业依旧面临价格战以及市场饱和的处境。贾宇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电梯与其他传统制造业不同之处在于,它随着地产行业变化而变化,同时在业务模式上,电梯的保修是更重要的环节。一般10-15年是一台电梯的生命周期,其间每月需要2次定期维修。而国内用户对原厂维保意识不高,维保价格很低,这也造成了维保人员缺失。此外,原材料的上升也提高了公司成本。”

    因此,日立电梯也在寻找新的增长方向。一方面,在国内电梯保有量快速增加以及电梯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以安装、 保养、维修、改造为代表的后市场业务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电梯公司也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日立电梯已经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进行了项目布局。

    在旧楼加装和旧梯更新方面,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工程总部总经理徐俊杰向本报记者介绍道:“这是新的蓝海市场,目前在中国预计有超过300万台的市场空间,但是一大难处在于各地政策不一,例如广州有的区域补贴10万元、有的20万元,具体的补贴项目可能是加装,也可能是更新维护。政策差异很大,与业主的沟通也很复杂。”

    发力物联网

    从全球市场来看,电梯行业形成了较高的行业集中度。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电梯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目前国际电梯市场基本由美国奥的斯、芬兰通力、瑞士迅达、德国蒂森、日本三菱、日本东芝、日本日立、日本富士达、韩国LG九大名牌所垄断。其中,日立电梯排名第六,市场份额占比5%。

    报告还指出,国内电梯市场的第一梯队为三家合资大厂,奥的斯、上海三菱、广州日立呈三足鼎立之势。三家共占据中国电梯市场50%左右的份额。

    电梯企业在设法扩张市场份额的同时,也需要背后技术创新的支撑。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推进,电梯也越来越讲究人性化服务,例如将来可以人脸识别乘坐电梯、智能判定用户去往电梯的层数。

    目前,日立电梯正在推进物联网平台,试图在收集大数据的基础上在电梯保修、楼宇管理方面提供方案支持。具体来看,一方面,日立电梯的每个部件上都有序列号或二维码,可以全程溯源,零部件都有存储记录;另一方面,日立电梯也在铺设遥监系统,目前国内已经有15万台电梯装有无线远程监控。

    徐俊杰告诉记者:“通过监控设备,我们可以远程监测到电梯的实时参数,结合参数、寿命使电梯状况数据化,从而对电梯进行预防性保养。”

    关于配备遥监终端的成本,徐俊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终端的硬件成本相对于电梯占比并不大,关键在于系统的运行成本高,数据分析、技术人才都需要资金。我们从2014年开始,就在中国研发远程监测系统,已经投入了上亿元。”事实上,此类监测系统早在90年代就已经在日本启用,但是当时是采用有线技术,现在均是无线网络技术。

    就日立集团而言,物联网也是其创新事业的重要板块,2016年日立推出了Lumada物联网平台,为B2B行业提供解决方案。早在2010年,日立就开始探索物联网领域,实现更多复杂系统的实时感知、动态控制和信息服务。而“中国制造2025”也为日立的中国业务提供了更多契机。

    贾宇辉则表示,在电梯的大数据应用上,其一可以为定向产品研发提供数据支持;其二进行可预见性的维护,为维修员工提前准备好重点信息;其三和建筑方面的数据结合,应用于相关场景。

    此外,他还谈道:“日立电梯的研发费用占营收的3%以上,每年有6亿元以上的研发费用。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网络式研发,将研发放到实地工厂,以实现本地化。整体来看,日立电梯整合了亚洲研发中心、上海研发中心、扶梯研发中心、电机研发中心、日立楼宇技术研发中心五个研发机构,以及日本水户研发中心,形成‘5+1’的研发网络体系。 ”

    (编辑:黄锴,邮箱:huangk@21jingji.com)

日立 物联网 日元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