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发行“追热点”、“过度营销” 遭监管层通报

基金发行“追热点”、“过度营销” 遭监管层通报
2018年01月24日 19:49 澎湃新闻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公募基金矢志耕耘砥砺奋进。如今每2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基民,我们正在寻找与基金有故事的你。【基金20年:牢记使命 扬帆资管新时代】【公募20年:行业掌舵者寄语》】

  基金发行“追热点”“捧明星”“过度营销”,遭监管层通报

  记者 葛佳 

  对于权益基金发行“追热点”、“捧明星”、“过度营销”等现象,监管层近期通报予以关注,并提出三大监管要求。

  1月23日,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向各公募基金管理人、托管人、销售机构发布2018年第1期机构监管情况通报,以“坚持长期稳健经营理念,推动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对于近期权益类基金持续热销的情况予以关注。

  巧合的是,同样是在1月23日,沪上某基金公司的一款权益类基金宣布以326亿元的首募规模正式宣告成立,创下权益类基金历史首募第三大纪录。

  监管为机构主动控制首募规模行为点赞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监管部门不时刹刹车,我觉得对行业是一件好事情。”上海证券基金评价中心负责人刘亦千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现在基金发行进入热潮,明星效应急剧放大,巨无霸基金频繁出现,投资者热情点燃,在没有充分的准备情况下,一窝蜂的接着好行情大力发行产品,往往会落下一地鸡毛。

  刘亦千认为,基金管理人做好存量产品,服务好客户,把所有产品都打造成绩效优良、客户体验佳的精品,以业绩和体验促进规模增长是对客户、对行业最负责任的做法。

  通报指出,近期,权益类基金持续热销,既有市场环境改善、基金管理人品牌基础、基金经理过往业绩表现等积极因素的影响,也需关注“追热点”、“捧明星”、“过度营销”等非理性因素的苗头。

  针对旗下基金热销现象,通报认为,有的基金管理人理性应对,遵守投资者利益至上原则,匹配自身管理能力,主动控制募集规模,并向投资者充分揭示产品特点与风险,引导理性投资。

  通报中特别表扬了某券商资管子公司,称该公司根据基金经理既往管理经验,主动将旗下相关产品首募规模控制在20亿元,对单户限购5万元,发行当日即结束募集并启动比例确认,最终确认比例约11.22%,主动放弃近160亿元申购规模,为后续持续稳健运作创造条件。

  而在监管通报下发的当天,1月23日发行的两只热门基金就分别采取了一定的规模控制措施。

  其中,东方红睿泽对投资者的认购设定了更为严苛的上限,单个基金账户累计认购金额不超过1万元,且限定发行时间仅为1月23日一天。

  同日开售的另外一只热门基金——富国成长优选三年定开,虽然没有采取限购措施,但开售首日也卖出了近20亿的成绩,因此决定于今日即结束募集。富国基金方面相关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出于对投资者负责和利于基金管理的考虑,并不希望募集到过大的规模。

  “我们选择主动降低了规模,提前和渠道进行了沟通。”上述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那家发行了300多亿元的爆款基金,光在券商渠道就买了100亿元左右,考虑到超大管理规模对于基金经理的管理业绩会造成一定的制约,因此选择主动控制了发行规模。

  此外,在巨无霸基金发行背后,很多基金却出现了发行遇冷的情况。

  据财汇资讯数据,华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2017年四季度以来共发行新基金11只,平均规模仅为1.77亿份,新基金发行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持有人利益被放在首位

  通报指出,回顾公募基金20年发展历程,管理人必须始终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长期稳健经营理念,始终坚持谨慎勤勉的受托责任,通过持续稳健的运营,赢得投资者信赖,才是行业行久致远的根本路径。各基金管理人应立足长远,摒弃粗放式增长,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投资者信任,始终把广大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言忠信,行笃敬,专注提升投资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投资者服务能力,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为此,监管部门在通报中提出三项要求:

  一是遵循长期稳健经营理念,管理资产规模应与自身的投研能力、人员储备、系统运营、客户服务、风险管理等各方面能力相匹配,切忌脱离自身管理能力盲目扩张规模,切实维护投资者长远利益。

  二是紧紧围绕更好服务国家实体经济、服务大众财富管理、服务养老金保值增值,科学设计基金产品,切实提高基金产品供给质量。尊崇契约精神,基金合同应清晰界定投资目标与投资策略,投资风格保持基本稳定。积极践行专业机构投资者理性投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社会责任投资理念。审慎对待短期资金,减少低端产品供给。综合市场调研和投资管理能力等因素,审慎设定募集期产品目标规模。

  三是合规稳健开展基金销售,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严格落实投资者适当性原则,充分了解客户,清晰揭示投资风险,将适当的产品销售给适合的投资者。基金销售机构不得诱导投资者进行频繁的申购赎回,不得人为制造紧俏氛围,不得片面宣传基金管理人或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与投资能力,严禁误导投资者。

  “很好,很及时,很有必要。”基金研究专家王群航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此前发行的巨无霸基金,往往无法取得较好的业绩情况。例如2007年发行的四只QDII基金,至今仍有三只的净值低于面值。

  王群航指出,2007年发行的首批四只QDII基金已让投资者“套牢”了十一年,至今有三只的净值低于面值,“专业化表现在哪里?所以规模太大,超出他们的能力边界,而且超出了很多,这个麻烦比较大。这就是我所担忧的。”

  回顾新基金发行的历史数据,可以发现2007年最为疯狂。从新发基金来看,当时总共催生28只百亿基金,占新发基金的24%;从发行时间和发行规模来看,2007年的大牛市里,新发基金平均募集时间为5天,平均募集规模高达94.5亿元。2015年二季度的牛市高峰中,也出现了9只首募规模超百亿元的基金。

  遗憾的是,这些在牛市中成立的大型基金,往往业绩跟投资者的预期相差甚远,部分基金的净值甚至长期在面值以下。其中让投资者最为伤心的是2007年发行的首批四只QDII基金,按比例配售后规模仍高达300亿元,成立10年之后其中三只的面值还在1元以内。

基金 基金管理人 基金经理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