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财政金融合力支持三农不动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1日 02:25 金融时报

  李文龙

  国务院决定在今年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主要直接补贴给农民。在今年货币政策从紧的背景下,对农业贷款的总体规模控制将实行特别安排,确保农业贷款规模不低于上年水平,根据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比率实施有差别的准备金利率,增加中西部和粮食主产区支农再贷款额度

  时下正值春耕时节,3月27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又给“三农”带来了春天的信息。国务院决定在今年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主要直接补贴给农民。另外,在今年货币政策从紧的背景下,对农业贷款的总体规模控制将实行特别安排,确保农业贷款规模不低于上年水平,根据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比率实施有差别的准备金利率,增加中西部和粮食主产区支农再贷款额度。显然,“两会”刚过,政府的各项支农工作已然在稳步展开。财政、金融支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不但为“三农”带来了贵如油的资金,也为农村金融机构吃了信贷支农的定心丸。

  近几年在财政与金融两只支农巨手的推动下,我国农村的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粮食生产已实现连续4年丰收,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4140元。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基础仍然不够牢固,突出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抗灾能力不强,农村的科技水平、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还不能适应农民当前的需求,改善这些状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财政专项资金的持续投入,无疑为我国农业的发展积蓄后劲创造了条件。

  从长期来看,要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激活农村金融,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据估算,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大约20万亿元,如果是20年到25年内实现,每年的投入需要8000亿元到10000亿元。这样巨大的一笔投资,仅靠财政投入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以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那么如何解决农村资金短缺的“瓶颈”,激发农村金融的活力呢?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农”融资难问题必须要通过中央提出的改革创新来解决,要通过机构、服务、产品和融资机制创新来解决农村的金融功能建设问题。我们看到,经过近几年大刀阔斧的改革,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也开始大量倒流农村,2007年末各类金融机构支农贷款余额达5.3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达到1.16万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了174%。随着深化农信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邮储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发展银行职能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逐步诞生、农村小额贷款的广度与深度有效拓宽,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正在推向纵深,支农的力度和效果将进一步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下,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队伍迅速壮大。如何对他们进行整合,发挥各种金融机构支农的合力?对此,银监会提出,积极培育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机构,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应该说,这一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是由我国农户之间巨大的结构性、地区性差别决定的,要满足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差异性、多样化的需求,仅靠某一方面的金融力量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鼓励和欢迎各类资本和金融形式到农村地区去提供金融服务。据统计,截至2007年末,已经有31家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在6个省区批准开业,有19家村镇银行、4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不但为解决农村地区网点覆盖率低、服务跟不上等问题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也为长期缺乏活力的农村市场带来了“鲶鱼效应”,加强了农村金融机构间的适度的互动竞争。

  “两会”期间,农行服务“三农”的试点分行传来喜讯,基本上找到了商业化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据了解,农行各试点行结合本地特点,研发推广了农户联保贷款、“公司+农户”形式的农户贷款、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等一系列特色明显、符合“三农”需要的区域性信贷产品。近日,银监会提出,要鼓励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进行担保机制与方式的创新,凡法律法规不禁止、产权归属清晰、价值评估合理的各类资产,都可以作为贷款的抵(质)押物,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今年农业生产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相信,在财政、金融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下,今年又能迎来一个农业大丰收。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