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理财市场五大新特点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2日 02:20 第一财经日报
资本市场持续震荡与走低,使得与资本市场相关联的理财产品表现不尽如人意,随着新一轮的储蓄资金回归,投资者对保本需求比较强烈,一切以保本为先。 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受到追捧。固定收益类产品在弱市中的强势表现,使得理财专家热推该类产品。目前,银行固定收益类的年收益率明显高于同期存款利率。 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是指银行主要投资债券、票据、信贷类产品等理财产品。 债券票据型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票据等低风险产品,属于低风险理财产品。与购买单期国债、票据相比,此类理财产品通过各种债券、票据搭配来提高收益率,同时产品投资期限短,具有较强投资吸引力。 信贷类理财产品通常将投资者的资金集中,全额委托给信托公司,贷款给资信良好的公司或项目。一般来说,银行在发行这类理财产品时,选择发放贷款对象信誉较好,因此该类产品风险较小。同时2008年银行信贷从紧,因此,银行通过发行信贷类理财产品相当于“变相”贷款。故此信贷类理财产品预计会成为投资新热点。 “打新”类产品风险凸现。伴随着股市走软和新股发行情况变化,“打新”类理财产品风险逐渐显现,往往达不到宣传的预期收益。影响收益降低因素主要有: (1)参与“打新”的资金量急剧增加,同时新股的开盘价回归理性,使得“打新”产品的收益率呈下降趋势; (2)新股发行的数量及密度较前期显著降低,稀释了此类产品的收益率; (3)近期发行的大盘股相对较少,而小盘股较多,“打新”理财产品的大资金优势难以体现。 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打新”产品难有往日风光。而现阶段开放式“打新”产品正逐渐成为此类产品的新贵,该类产品兼顾了“打新”类产品的资金优势又同时顾及客户资金的流动性需求,因此较能得到投资者的肯定。 捆绑销售引发诟病。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近日发布研究报告指出,有多家商业银行的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销售时违规强行搭配存款。 报告认为,这种捆绑销售做法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中“银行不得将理财计划与本行储蓄存款进行强制性搭配销售”条款相违背。该报告称,某银行一款开发式新股申购类人民币理财产品涉嫌违规。此产品自2007年开始销售,要购买该款理财产品,必须至少要在该行活期账户另存1万元。也就是说,如果购买5万元的该理财产品,至少需要付出6万元。类似情况还有某银行的类似理财计划,该产品强制要求多存5000元。 类“基金”产品渐成风尚。据了解,进入2008年,多家银行陆续推出一种新型的类“基金”理财产品,这类产品运作方式类似基金,每份产品面值、认购费率、赎回方式及投资方向,都与基金类似。与传统基金相比,类“基金”理财产品具有三大优势: (1)比例优势,此类产品投资股票的比例是0%~95%,而股票型基金投资股票的比例一般在80%左右; (2)抗风险优势,对市场短期的波动风险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3)规模优势,类“基金”理财产品的规模区间一般为10亿至20亿元,运作灵活,且管理费的征收取决于投资收益。 “农”字头产品正当时。在陆续出现理财产品“零收益”、CPI连创新高的国内经济环境下,以及全球通胀、经济增长放缓、次贷影响尚未消除的国际环境下,各行正寻求新的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向。 在这样的国内外环境下,主打抗通胀概念的理财产品应运而生。这类产品主要挂钩对象为农产品指数、黄金或农业股票等具有抗通胀概念的投资品种。民生银行、荷兰银行、渣打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等均已推出多款挂钩农产品或者黄金、农业股票的理财产品。(作者供职于上海农村商业银行) 魏韡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