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电影胶片中的民族脊梁 探访八一电影制片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2日 10:25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贺民报道

  从我们的父辈就开始看的电影,直到现在仍在激励着我们,是什么牵着几代人的心,又是什么给我们人生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近日,《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带着好奇,带着期望探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看看这小小的胶片中究竟是什么在激荡着观众的心。

  近年来,中国军事题材的电影电视陆续出现了一批在观众中引起广泛反响的作品,如故事片《我的长征》、《太行山上》等,纪录片《世纪大阅兵》、《挥师三江》,以及电视剧《八路军》、《雄关漫道》等。

  这些电影电视既体现了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又表达了民众富国强军和民族认同的共同愿望,同时还塑造了一批具有开阔视野、现代意识、职业素养、民族气节的有血有肉的现代军人的英雄形象。

  创建于1952年8月1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向来以拍摄军事题材为主,伴随着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步伐和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成长发展,历经风雨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在八一厂的厂史馆中,《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看到了许多反映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军队斗争生活的影片,看到了不同时期的革命军人的英雄荧幕形象。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柳堡的故事》等。

  这些优秀的军事题材故事片脍炙人口,久映不衰,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的成长,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形象化生动教材;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雨下钟山》、《四渡赤水》等系列影片,又以丰富多彩的电影画面,全景式地反映了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军战争的历史进程,为中国乃至世界军事题材电影画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与此同时,李幼斌、宋春丽、巫刚、卢奇、岳红等一大批优秀的电影艺术和技术人才在实践中成长起来,他们的名字在中国影坛上熠熠生辉。

  记者从八一电影制片厂宣传发行处了解到,半个多世纪以来,八一厂共摄制完成故事片、军事教育片、新闻纪录片等2000余部、电视剧300余部集。大批作品在国内外屡屡获奖,影响深远。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的八一影视基地中,记者看到包括咸阳古城、明清大街、民宅等众多场景的影视城。这个占地750亩的大型影视基地同时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教育基地、青少年影视教育基地。

  八一影视基地主任张旭林告诉记者,近几年,先后有《解放大西北》、《平原枪声》等近300部大型影视剧在此拍摄。八一影视基地副主任魏国华带记者参观时说,“影视基地共有的40余种170多辆道具车,这也是我国影视界公认的品牌最全、数量最多的道具车队。”

  八一电影厂宣发处负责人李娅娟告诉记者说,最初,八一电影制片厂只生产军事教育片和新闻纪录片,1958年—1959年间又开始拍摄科教片。现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已经成为摄制故事片、新闻纪录片、军事教育片等多片种及制作译制片的综合性电影制片厂。这些影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为部队官兵和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李娅娟表示,八一厂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关怀下,在总政治部的领导下,坚持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一直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方针,繁华发展电影事业,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部队、为社会献出更多的影视精品。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