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钱少、人多、机制不活 央企加速重组正面临大考(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2日 10:01 中国新闻网

  处理不良资产,做持股人,作产业整合……

  国资委需要什么样的重组平台

  国资委作为中央企业的“大管家”,正在通过重组方式逐步调整、减少中央企业的数量。但重组采用什么形式和手段,借助什么样的平台来操作,仍在探索和创新中。

  央企重组的四种模式

  国资委减少央企数量的主要手段是重组。所谓央企重组,是指央企通过兼并、收购、联合、改制、破产等途径,实现国有产权的流动、要素的再组合和资源的重新配置,改善央属国有资产的配置结构和央企的组织结构。

  《中国经济周刊》获悉,至今,国资委已对38组76家中央企业进行了重组。央企户数从最初的196家减少至目前的159家。到2010年要降到80-100家,并培育出30至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央企重组模式有四种:一是强强联合,钢铁、通信、地产、汽车、航空等都将进一步成为央企并购的主战场;二是纵向集结,即纵向联合,如像类似于中石油、中石化内部上市公司的重组整合,或者是央企某个行业上下游的重组整合;三是同类合并,把相关央企中非主业资产剥离出来,而后以同类产业相合,形成新的独立企业;四是以强并弱,这种模式可能会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强势企业托管弱势企业,第二步是在两者的磨合中进行可能的合并,然后做强做大。

  “无论采取哪项重组方法,都会牵涉到富余职工安置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组建资产经营公司,以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推进中央企业重组和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是2007年及今后几年国资委加大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力度的重点之一。”—一位国资研究专家 有专家分析说,国资委通过重组这个减法,使央企的数量降下去,而规模和竞争力提上来。

  央企重组应该有多个平台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2005年,国资委已经确定了两家央企为资产经营试点企业—中国诚通控股公司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最近,组建第三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消息,在业界小范围内流传。

  “央企重组后的国资经营工作量很大,所以有人提议说,目前仅两家资产经营公司不够用,应该成立一个直接隶属于国资委领导下的资产经营公司。”某相关人士透露说。“这家资产经营公司已有明确目标,不过目前还没有最后确定。”

  不过这位人士官员介绍说,新建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可能采取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按控股公司方式运作。央企的不良资产、剥离出的非主业资产或拟整体上市企业的非上市部分资产,都可能是经营的对象。

  一位国资研究专家建议说,目前国资委掌控的几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应该有不同的职能分工和定位,如:一类可以作为不良资产处理公司,现在诚通和国投更多地侧重于扮演此类角色;一类可以作为持股公司,代表出资人持有国有股;一类可以作为行业整合公司,整合央企同类项以及剥离的非主业资产。

  不过,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国资委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职能定位和运营模式,目前还没有最终决定。由国资委研究中心与大成律师事务所共同组成的《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运营模式与实践研究》课题组,正在进行研究探索。

  “我们现在希望能早一点成立行业资产经营公司来管理经营159家央企中的16家科研院所企业。这16家科研院所类企业过去都是属于各个行业,其行业特点还很突出,目前还承担着监督、检测、标准的制定等很多社会功能。如果把这些科研院所交给某个企业,其社会职能就不好处理。假如先打造一个科技资产经营公司,把这16家综合到科技资产经营公司里,成为其子公司,就可以把这16家子公司的人员进行有效地配置组合。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突出主业’、‘资产集中化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国资委研究中心党委书记李保民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

  央企重组已有三年

  “国有体制下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政企不分,没有科学决策机制等表现出来的问题很多,没有规模效益,重复建设,效益不高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央企重组也是势在必行。”国资委研究中心党委书记李保民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除此之外,央企重组还有其深刻的政策背景。

  一方面,国资委自2003年成立后,解决了国有企业出资人缺位的问题,央企重组有了推动者;另一方面,十六大报告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对象为“两国两重一新一特”的企业,即“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领域的国有企业,国企中的新产业和具有特点的特殊企业,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在此背景之下,央企重组在国资委的主导下,开足马力,奋力前行。

  如2003年4月,即国资委刚刚成立不久便批准中国药材集团成为中国医药集团的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是集西药科研、生产、销售、出口等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医药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进出口总额2亿美元;而中国药材集团年销售额仅在8亿元左右,公司虽然有大约11亿元的总资产,但净资产只有2亿多元。两家企业合并后作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囊括了所有的医药领域。这次合并,可以说是国资委成立后,首例央企重组案例。

  2003年7月10日,国资委召开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家庭会议”。在本次会议上,5对中央大企业的合并案首次集体“浮出水面”,它们是:中煤建设集团公司并入中国中煤

能源集团公司;中国科学器材进出口总公司并入中国生物技术集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并入中国轻工集团公司;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并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华轻实业公司并入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当初,由原中企工委整体移交给国资委的196家企业数量遂减至191家。

  2004年至2006年,国资委继续不断加快和努力推动央企重组步伐,先后有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等若干家央企实施了重组,其主要手段是围绕主业和相关产业链进行内外整合,有类似于中石油、中石化内部上市公司的整合,也有央企某个行业上下游的整合。

  “对国资委而言,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加快推进和加大力度推进央企重组的问题。因为这项改革不能再滞后下去了,否则,不仅会阻碍其他方面的改革,而且还会影响到已有的改革。”国资研究专家、北京科技大学白津夫教授对记者说。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