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年报之五:上市公司发展呈现区域不均衡格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26日 06:16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2003上市公司年报报告报告之五:上市公司发展呈现区域不均衡格局 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经济体,在经济增长上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增长不均衡格局,由于资源条件、市场结构、投资环境等多方面发展的差别,各省市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显然,不均衡的经济增长格局对上市公司的区域分布及业绩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上,东部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行对西部经济的成长,建立了越来越良好的环境,新近启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无疑将对未来的东北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各地区在新的增长阶段上,也面临不同的增长机遇和产业选择。这些区域经济增长的环境因素将反映在上市公司的业绩成长上,各地区上市公司的发展也折射出我国经济增长的区域结构变化,并使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呈现一定的区域特征。 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 一、经济落后地区的资本证券化发展慢于发达地区 截至4月30日,全国共有1287家A股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分布在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 其中,上海市共有A股上市公司139家,居全国第一位。广东省次之,有138家,其中深圳市有76家。江苏80家,位列全国第三。接下来是北京76家,山东70家,浙江67家。上市公司数目比较少的省区是西藏、青海、宁夏、贵州,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8家、9家、12家、14家和20家。排在前5位的省市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总数的39.08%,排在后5位的省区上市公司数量仅占总量的4.74%。 二、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比重为59.29% 从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别来看,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特征基本上和三大经济带的发展差异相符,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多,新兴行业的上市公司比例大,资本证券化水平较高。按照传统的东、中、西部经济带的划分,2003年我国东部地区的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总量的59.29%,中部地区占23.23%,西部地区占17.48%。 三、东部地区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更为多元、完善 在各地区的上市公司产业分布方面,也呈现了一定的特征。总体上,各地区上市公司均以制造业为主体,但受产业结构多元、市场活动丰富性等多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的上市公司中新兴行业资产的比重较高,而西部地区的资源性、基础性产业的上市公司比重比较大。 东部地区传统产业的上市公司比重为59.24%,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传统产业上市公司的比重分别达到81.94%和77.33%,远高于东部地区。在东部地区,新兴服务业上市公司的比重达到32.90%,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新兴服务业上市公司的比重分别仅有15.05%和18.67%,上市公司的产业层次较低,结构分布比较单一。全国76.92%的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分布在东部,新兴产业在中西部的发展还存在较大困难。 四、中西部上市公司的亏损比例相对较高 从我们分析研究的1287家上市公司来看,2003年年报利润总额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有158家,亏损面为12.27%。其中,东部地区利润总额发生亏损的上市公司有81家,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有41家和36家,东部地区的上市公司总量比较多,所以亏损家数也相对较多。但从各区域内的上市公司亏损比重来看,东部地区利润总额亏损的上市公司比重为10.6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西部地区上市公司的亏损比重分别达到13.71%和16%。总体上,中西部地区的上市公司亏损面较大,在整体盈利情况表现上,中西部地区同样落后于东部地区。 五、北京、上海和广东地区上市公司产业分布特征明显 目前北京、上海和广东地区集中了全国近20%的上市公司,在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上呈现了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 北京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比重为38.16%,制造业的上市规模相对不高,但北京地区信息技术服务业及社会服务业上市公司的比重分别为14.47%和10.53%,远高于其他地区,北京地区高科技和社会服务业发展较快的产业特征较为明显。上海和广东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比重相当,均在44%左右。上海地区在批发零售和贸易业及综合类服务业上市公司的比重较高,呈现较为明显的商贸特征和综合服务发展较快的特点。2003年上海地区的批发贸易零售业和综合类服务业上市公司的比重分别为11.51%和13.67%,比例高于其他地区。广东地区交通运输和房地产业上市公司数量规模比重相对较大,分别为7.25%和9.42%,相对高于其他地区,在交通运输业和房地产业发展上,广东地区增长相对较快。 各地区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对比 剔除业绩波动异常的上市公司的影响,2003年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加权平均同比增长34.09%,盈利公司的利润总额平均同比增长41.12%,其中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6.78%,利润总额平均同比增长51.54%,业绩改善明显。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表现高于工业平均水平,呈现出一定的优质资产的素质。 一、东、中、西部地区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对比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区域格局已经出现一定变化,东部地区继续呈现较高的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区域带,但在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的增长对比上,传统的东快西慢中部居中的增长格局出现一定的改变,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超过中部地区,成为加快增长的地区,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的增长水平日益提高。2003年,按传统概念划分的东部地区平均GDP增长速度为12.73%,依然是增长最快的地区。中部地区GDP平均增长10.73%,西部地区GDP增长10.85%。在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上,各区域带的上市公司的效益增长水平依然表现出传统的增长的特征,2003年年报显示,东部地区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37.11%,利润总额平均增长46.65%,增长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中部地区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4.53%和38.65%,西部地区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9.56%和36.9%,在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增长上,西部地区上市公司的增长速度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并且西部上市公司的亏损比例相对较高,也反映出资产整体盈利能力依然比较落后。 二、东部地区上市公司产业增长结构相对均衡 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在产业发展的层次上也表现得更为完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2003年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平均增长16.11%,第三产业平均增长10.91%。2003年东部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7.68%,利润总额平均增长56.15%,增长水平较高。 2003年东部地区服务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快速,其中综合类上市公司业绩提高最为明显,综合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长速度分别达到41.89%和44.71%;东部批发零售贸易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0.29%和32.95%;交通运输仓储业上市公司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10.6%,增速相对不快,但盈利公司利润总额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6.49%。东部地区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数量较多且增长快速,这是东部地区产业增长均衡的重要特征。2003年东部地区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平均增长41.97%,利润总额平均增长38.96%,展现了良好的金融资产的赢利能力,经济效益增长显著。东部地区产业增长均衡的另一主要特征是房地产业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表现较好,2003年东部房地产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平均增长幅度分别为21.26%和29.01%。2003年,东部地区信息服务类上市公司增长相对较好,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平均增幅分别为45.13%和13.91%。总体上,东部地区的各产业上市公司均取得一定的业绩增长,主要制造业及服务业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快速,表现出均衡的产业增长结构和多元的产业增长格局,这也成为东部地区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稳定基础和活力来源。 三、中部地区上市公司以采掘业、制造业、电力行业为增长主力 中部地区目前在国民经济增长格局中,缺乏东部地区良好地理条件和市场成熟度,同时也不具备西部地区优惠的国家政策支持,在增长上面临较为尴尬的局面。但2003年中部地区还是以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制造业基础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完成GDP的增长速度为10.73%。其中第一产业仅增长1.75%,第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5.35%和9.44%。在目前能源需求旺盛、制造业增长快速的经济增长阶段,中部地区在采掘业、制造业、电力行业上取得相对较突出的增长业绩。2003年中部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平均增速分别为36.76%和44.7%,增长水平较高。能源行业方面,中部地区采掘业和电力煤气水行业的上市公司增长快速,中部地区采掘业上市公司主要是以煤炭开采为主,2003年煤炭行业景气明显上升,电力供应紧张使得电力、煤炭行业均获得良好的增长环境。2003年中部地区采掘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平均增长34.9%和34.91%,收入利润增长同步;电力煤气水行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增长幅度分别为29.35%和41.86%,电力行业需求增长和投资扩张旺盛,中部地区集中了我国重要电力资产,使得中部电力上市公司业绩提升快速。在产业增长形态上,中部地区相对比较简单,增长主导产业集中在采掘业、制造业和电力行业上。 四、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制造业增长一枝独秀,农林牧渔业增势较好 西部地区在资源条件及市场环境上均处于不利的位置,经济增长比较落后,西部开发政策的支持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使西部地区经济在单薄的基础上已经出现较快的增长。2003年西部地区GDP(不包括西藏)平均增长10.85%,增长速度略超过中部地区。分产业来看,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相对较高,分别为5.45%和9.51%,增速均超过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第二产业2003年增长速度为14.39%。在西部地区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上,第一、二产业增长较好的态势得以体现,第三产业较快的增长水平在上市公司业绩上没有体现。2003年年报显示,剔除增长波动异常的上市公司的影响,西部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平均增长32.2%和38.23%,是西部上市公司业绩表现最好的行业。在业绩表现上,西部地区上市公司的行业增长结构明显过于单一,呈现制造业一枝独秀的局面。其他行业上市公司数量规模较小,而且存在业绩表现出现很大分化,亏损公司较多等因素,使得行业综合业绩表现受个别公司影响很大,缺乏行业增长的代表性。但在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上,西部地区表现出较好的增长水平。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在西部地区的比重相对较高,对西部地区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产生一定影响。 另外,西部大开发政策对西部12省上市公司业绩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五、东北地区制造业增长平缓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刚刚启动,传统工业基础厚重的东北地区在工业增长上失去了优势,2003年东北三省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仅为12.21%。但在上市公司层面上东北三省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较为明显,2003年东北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盈利公司利润总额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9.02%和47.19%。虽然利润总幅较高,但由于亏损公司比例较大,东北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亏损面为20%,因此制造业盈利情况分化较大,出现亏损公司较多,但盈利公司的平均利润增幅较高的局面。在制造业的产业分布上看,主要是钢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化学产品制造业上市公司支撑了东北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促成了利润较快的增长。 六、上海江浙、广东、北京三大经济圈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特征突出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格局中,呈现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北京三大快速增长的经济圈,这三个地区在产业密集度、市场成熟度和开放度上具备了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以这三个地区为中心形成的辐射作用带动更大范围的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增长。以此为基础三大经济增长地带的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上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特征。目前,上海江浙、广东和北京三个地区的上市公司数量规模占全国总数的38.8%。 以这三个地区不同的上市公司行业增长结构来看,首先,三个地区的制造业增长速度均实现了较高的水平。制造业上市公司分布上,三个地区均呈现出层次丰富的特征,三个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均分布在从纺织、机械、电子、医药、汽车、钢铁等多方位的产业形态上,产业的密集程度均处于较高水平。 第二,北京地区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水平更为显著。从区域的经济特征来看,北京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的规模比重也相对较高。2003年北京地区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平均增长32.58%和51.77%,增长速度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服务业整体增长情况不佳的情况,北京地区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广东地区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也取得较好增长速度,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增长速度分别为32.32%和29.49%,同样取得不俗的增长业绩;上海地区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整体增长情况不良,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29.8%,利润总额平均增长10.8%,经济效益改善相对不明显。 第三,上海江浙地区增长相对快速的是批发零售贸易业和综合类上市公司,呈现出较强的商贸服务特征。2003年上海江浙地区批发零售贸易业上市公司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41.04%,利润总额平均增长33.89%;综合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平均增长32.33%和53.11%。两个行业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均处于较高水平。广东地区批发零售贸易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平均增幅分别为22.25%和5.54%,综合类上市公司分别为18.9%和14.63%。北京地区批发零售贸易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27.05%和7.03%,综合类上市公司北京只有一家,规模较小。 最后,广东地区交通运输仓储业和房地产业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较为显著。2003年广东地区交通运输仓储业上市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平均增长20.16%和33.88%。房地产业方面,2003年,广东地区房地产业上市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26.4%,利润总额平均增长38.85%,房地产业上市公司在规模和效益增长上均具有较为显著的特征。总体上,北京、上海江浙和广东三大经济圈的核心地区上市公司均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布局和增长行业结构,在总体均取得较好的业绩增长中,各地区形成了相对各俱特色的主导增长产业。 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区域特征判断 1、上市公司的发展主体依然在东部地区,特别是以三大经济圈为辐射带动的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布局相对均衡,经济规模、产业密集度和经济开放度均比较高,在吸引投资进行资本扩张方面的能力较强,在资本证券化方面相对具有比较大的作为。未来东部地区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的强势地位应会有所调整,服务业上市公司的比重会有所增加,使得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更为多元和丰富。 2、中西部地区上市公司,产业分布上相对较为单一,因此受主导产业的景气影响较大。2003年煤炭、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景气提升明显,使得内蒙古、山西地区的上市公司业绩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样相对传统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容易受主导产业景气的影响,波动较大,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相对缺乏。 3、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建等区域发展战略可以借力资本市场,但目前对资本市场影响有限。西部地区落后的经济基础和东北地区工业的退化均是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经济条件制约,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支持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建的战略构想,均是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提出,短期内不会因此产生大批优质的资产成长为资本市场参与主体,证券化作为相对高级的资产形式需要以良好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为基础,这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的协调发展,这些条件在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地区短期内难以产生根本改观。但在多方面吸引资金、资产的并购重组等方面,可以借力资本市场以帮助优势资源集中配置,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均衡增长。 表1:2003年各地区上市公司数量的行业比例(单位:%)
表2:2003年各地区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和GDP增长速度
表3:2003年东部发达经济地区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行业结构
(上海证券报 国家信息中心) 相关文章: 2003上市公司年报报告报告之一:上市公司业绩与国民经济高度相关 2003上市公司年报报告报告之二:新增长周期下上市公司亮点不断 2003上市公司年报报告报告之三: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进一步显现 2003上市公司年报报告报告之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加速上市公司股权转让 2003上市公司年报报告报告之六:多数板块业绩增长跑赢所属行业 2003上市公司年报报告报告之七:上市公司资金运用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2003上市公司年报报告报告之八:2004年上市公司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