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我国高考造就世界最优秀学生的逻辑盲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 19:08 新浪财经

  徐迅雷

  一个叫丁刚的《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接连在《人民网》刊发文章,一论、再论“我国高考造就世界最优秀学生”。

  丁在文中说:“就基础教育而言,中国学生总体而言无疑是最优秀的,这也是全世界
公认的。这种最优秀是应试教育体制造就的。这也是不容置疑的。”(6月21日《人民网》)你瞧,为“应试教育体制”唱赞歌,还“不容置疑”,中国的教育官看到这样的论调,一定心里老大的舒坦,仿佛大热天吃了三支大冰糕。丁在文中做比较:“论基础知识的功底,中国学生就总体而言无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美国、英国学生比不了,至于一些发展中国国家,他们的学生水平相差就更远了。可离开了现在这样的高考制度,中国学生还能保持得住世界领先的地位吗?”(6月11日《人民网》)美国、英国的学生听了,恐怕也要乐坏三颗大牙,爱理不理问一声:你说的“基础知识”,究竟包括哪些范围?

  面对网友的普遍质疑,丁在“再论”里赶紧声明自己说的仅仅是“中小学教育”,自己也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落后于美国”。看来,丁文一边亲吻中国教育的左脸——中小学教育,一边也把巴掌拍在中国教育的右脸——大学教育上。总体来看,丁文所弹的其实是个老调,就是说了又说的“中国基础教育强于美国,美国大学教育强于中国”之类。问题是,中国基础教育真的强于美国吗?真的世界第一、而且还“世界公认”吗?

  因为概念不清,丁文有一连串的逻辑盲点,比如:逻辑盲点一,什么叫“世界最优秀学生”?“世界最优秀学生”的概念怎么界定?逻辑盲点二,什么叫“全世界公认”?谁有权代表“全世界”予以公认,谁有权派发这样的“公认证书”?逻辑盲点三,造就多少个“世界最优秀学生”可算整个国家的中小学生乃“世界第一”?

  丁文的逻辑思维,就是把“基础扎实”等同于“世界最优”,把一部分学生初高中基础掌握得多等同于“总体上基础扎实”,这个跟此前杨振宁老先生所说的“清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超过哈佛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是一个论调。拿“一小撮”指代“总体”,拿“基础知识”指代“整体素质”,拿“书本知识”指代“基础功底”,有的人就爱这样的“逻辑跳跃”。作者自己要想发现这样的“逻辑推理”之好笑可笑,是需要睡醒了并且要揉揉眼睛的。

  那一点来自教科书的可怜的“基础知识”,无论多么“博大”、多么“丰富”,都是一个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全部,这样的“基础知识功底扎实”算什么,又有什么用?而且,这样的“基础知识功底扎实”也就“扎”在小部分的“凤毛麟角”身上,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呢?你看看央视“青歌赛”那些初高中文化的选手回答“综合素质问题”时的洋相百出,就知道“基础扎实”究竟“扎”什么地方去了。这样的“基础扎实”真的是“世界最优”吗?我向来认为,中小学生多学一点少学一点教科书里的“基础知识”,根本就是无所谓的。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一天的家庭作业是要完成6份试卷;一个初中生,在校12小时,回家加班做作业超过零点——所有童年少年的快乐被剥夺个精光,这样的所谓“世界最优”的“扎实基础”究竟“扎”出了什么?反正诺贝尔奖到现在一个也没有“扎”出来。

  真正的有识之士,是不会被“基础知识功底扎实”这摊庞大的烂糊泥给蒙住眼睛的。英国教育家伊迪斯多次来到中国访问,他忆述亲身经历,不禁感叹:“中国孩子是最辛苦的一族。”(见6月13日《参考消息》第16版,通栏大标题就是《英国教育家感叹:中国孩子太辛苦》)不难看清:所谓“中国中小生全世界公认最优秀”是一个无价值的、彻头彻尾的伪命题;真现实、真命题就是:中国的中小生是全世界最辛苦的“应试童子”。

  丁刚先生为什么在“世界公认最优”的伪命题下,“直言不讳”地认为“中国应试教育体制造就世界最优学生”,而且“不容置疑”?“考试”本身无非是手段与工具,一如砍柴的刀,尽管有钝锐之分,但它毕竟仅仅是工具。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没有考试,无论水平考试也好、选拔考试也罢,考试都是手段与工具。反对考试工具,一如反对柴刀,显然是可笑的,但是把一次性的考试当作测试人才、选拔人才的惟一手段,“一考定终身”、只看分数不看能力、只看文凭不看水平,甚至考试的组织者把考试变成赚大钱的“考试经济”,这样的考试制度问题不能不去反思。

  用同样的试卷测试不同的人的水平,这当然是一种公平的手段。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这三者之间,就重要性来说显然是一个比一个弱,考试公平仅仅是“过程公平”;丁先生有没有想想,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埋没了多少因为缺少起点公平的人才,比如农村的孩子?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又因本身的体制性缺陷而埋没了多少人才,比如韩寒那样的“偏科”天才?中国的考试制度和长久以来因考试制度而形成的考试文化,其核心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把考分等同于素质、把知识等同于智慧,这更是“人人都是受害者”了,只是这样的“受害”是无形的、看不见罢了。

  丁文为应试教育大唱赞歌,当然与他本身是应试教育中的“成功者”有关,状元作为科举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是不会说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好的。然而,我们也遗憾地看到,作为做过《人民日报》驻联合国(美国纽约)记者的丁先生,作出“世界公认中国学生最优秀”的荒诞判断、推出“应试教育体制造就世界最优”的反常推理、发出“离开现行高考制度中国学生还能保持得住世界领先的地位吗”的可笑发问,甚至提出“这是不容置疑的”的强盗逻辑,其认知水平、逻辑能力只停留在如此低水准层面,也是中国应试教育的一个典型产物。

  就像管卫生的官员认为曝光医疗行业丑行就是“妖魔化医生”一样,中国的教育官也是不待见被说“坏话”的,因为这个涉及到他们的政绩问题,所以他们最乐见说他们“试行”的“素质教育”好、很好、就是好,同样乐见说他们“实行”的“应试教育”好、很好、还是好。中国的教育改革,这些年来除了形式主义地嚷嚷“素质教育”,毫无声色、更无起色;中国的教育官向来对中国教育自我感觉良好,稀缺改革进取之心,如今看见丁刚如此的大著,他们更是乐不思蜀,更不去想改革那码子伤脑筋的破事了。丁刚先生作为《人民日报》的高级记者,其文章尽管布满逻辑盲点,但也很可能会对决策产生影响,这个问题就大了,所以不能不予以指谬。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