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暑期开始,滦平县对县内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学生全部实现了免费教育。这在我省属首家,惠及全县36000余名中小学生。(本报昨日头版)
将一则“影响力”有限的地方新闻,以相当醒目的篇幅和标题放在头版头条,是因为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对一县、一市乃至一省的义务教育发展负有责任的读者们,能够看到并且重视这则新闻,能够与我们一道思考在这则新闻映衬下,显得如此突兀
、如此令人不解,以致不得不追问的两个问题:
为什么是滦平实现了义务教育全免费?滦平的选择,又为什么会在全省首开先河?
滦平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一直欠发达,财政收入和教育资金相对于许多经济实力雄厚地区,显然说不上宽裕,承受的各项公共支出压力,也不会比其他城市轻松。即使如此,该县今年仍然安排了1461万元财政资金,专门用于免除“一费制”收费和保证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经费,这多少出乎我们意料。反过来想,如果滦平“挤”得出来这笔钱,其他地区、特别是那些经济实力远远强于滦平的地区,又何以不能“免费”?是不能,还是不愿,抑或根本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如果说义务教育全免费不重要,不是公共服务的首要问题之一,这显然不符合事实,起码在公众看来,实现义务教育全免费,要比建设许多形象广场标志建筑,或者把好好的街道地砖铺了拆、拆了铺要重要得多。但是,何以在这道选择题上,作出与公众意愿一致答案的,只有滦平县?当然,贫困地区可以抱怨没钱,富裕地区也可以解释为这点费用对学生家庭来说不成负担,政府掏钱“没必要”———但是,在一个贫困县的坚持与担当面前,这两种托词都变得苍白。滦平县“勒紧裤腰带”的目的也许很简单,就是想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改变贫困、落后局面。这一公共策略的理性基础和实际效果都很清楚,德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的成功,不是成天被我们挂在嘴上吗?红头文件里抑制教育乱收费的“要求”、“倡导”和“严令”,不也很热闹、急切吗?但是,简单明了的道理,一旦落实起来,同行者竟然寥寥———以滦平为镜,许多地方公共财政只顾锦上添花不肯雪中送炭,公共服务理念、政府操守职责形同纸上谈兵,不是显而易见吗?
2015年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是《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明确提出的规划。从实践来看,国内如广东、湖北、北京等省市,也都在努力逐步实现这一目标。如今,滦平在这一意义深远的问题上,首开全省先河,这不仅让我们惊喜,更让我们看清了我省义务教育全免费“目标”与“现实”的巨大差距。
教育缺钱,而且会一直缺钱,古今中外概莫能免。但如果没有滦平那样对一地学子、一方百姓负责的理念与责任感,则只会在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上“敢为天下先”、“争为天下先”,一碰到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就免不了能推就推,能拖就拖。
本报评论员刘采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