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警惕财政政策的偏松倾向(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2日 05:02 21世纪经济报道

  从上述我国税收制度的各项改革来看,稳健的财政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明显偏松的倾向,对社会总需求的快速扩张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总需求过热的局面具有推动作用。

  财政政策性补贴中的“平抑物价补贴”对CPI的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CPI居高不下的条件下,应该调整政府转移性支出的结构,增加“政府抚恤救济”等社会保障类支出,尽量削减甚至取消“政策性价格补贴”支出。

  2003—2007年之间我国政府转移性支出出现了较快增长,2003年,转移性支出规模为4219亿元,2004年增长到5120亿元,2006年为5982亿元,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从本轮CPI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来看,它首先是由肉类等农副产品引发的,表现为部分商品价格水平的快速上涨,而这些引发价格上涨的商品大多数属于政策补贴范围的商品。由此看来,财政转移性支出与CPI的结构性上涨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实证研究的结论证实,政策性补贴支出的增长会对CPI的增长产生正向影响,且影响较为显著。国家财政转移性支出具有价格效应,(与货币供给量M2增长一起)对CPI产生提升作用。

  在政府转移性支付中,“平抑物价补贴”和“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都会直接影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对消费需求产生较直接的正面影响。这里,我们不妨暂且将二者之和称为“影响消费需求”的政府转移性支出。研究结果表明,转移性支出中的政府抚恤救济支出主要体现的是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其增长率的价格效应并不明显。“影响消费需求”的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增长率和M2的增长率均显著影响CPI的增长率,但是,“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本身的增长率对CPI增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由于政策性补贴(即价格补贴)是政府转移性支出中影响价格水平的主要因素,而政府抚恤救济支出的价格效应并不明显。因此,在当前CPI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政府转移性支出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政府在实行转移性支出政策时,可以考虑增加政府抚恤救济等社会保障类支出,并同时尽量削减甚至取消政策性价格补贴支出。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体现政府的民生政策,通过财政政策手段促进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由于价格补贴类商品的价格上涨可能引发的价格螺旋性上涨,消除由结构性通货膨胀导致持续性通货膨胀的隐患。如果考虑到肉类、禽类、农副产品等商品的价格上涨过快,可以通过对生产这些商品的企业进行补贴,因为生产性补贴(即企业亏损补贴)并不具有价格效应。

  (本文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小组的季度报告《经济繁荣期的财政政策调整》)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