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李文川
继“国六条”提出要有区别地适度调整房地产信贷政策调控楼市之后,银监会再念商业银行要加强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的“紧箍咒”。
分析人士认为,房地产市场的资产泡沫归根到底是一种经济现象,金融政策的调整
无疑是有效的解决之道。但金融对房地产的调控,还应该出台更多相关配套政策,以确保经济不会因资产价格步步高升后出现硬着陆。
房地产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但它的生产周期长,资金需求密集,资金供需存在时间差。解决这个时间差,就需要金融支持。
在我国,房地产金融在金融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央行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底房地产贷款达到3.07万亿元,占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14.84%,与GDP的比率为16.75%;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84万亿元,占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8.9%,与GDP的比率为10.0%。这使得银行在抑制房价上涨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世界银行不久前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也认为,今年头几个月的新增贷款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流向了房地产开发商”。世行建议,在潜在的中国经济过热结构中,“对房地产业需要特别关注和采取特别措施”。
由于房地产业的各个环节都靠银行贷款支撑,与房价上涨相伴生的往往是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同步上升。4月20日,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副主任沈晓明警告说,截至去年末,我国房地产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093亿元,居行业排名第四的高位。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1.5%左右,开始小幅上升。由于贷款期限长,加之房价波动等原因,个人住房贷款开始进入国际公认的风险暴露期。
分析人士认为,房贷总量激增是当前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而高房价不仅让贷款购房者承担了高负债之苦,还可能产生影响金融稳定和安全的外部效应。贷款购房者队伍的膨胀是金融风险的预警信号。因此,在防范房贷增量风险的同时,化解住房贷款存量风险的任务也日显艰巨。如何既能挤掉房价泡沫,又不至于引发风险,这需要银行拿出智慧。
公开资料表明,目前个人购房绝大多数民众是通过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完成的。2006年,一季度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256亿元,仅及2004年同期的五分之一,不及2005年同期的一半。分析人士认为,这说明居民(其中也包括炒房者)住房消费大量减少并发生了根本的逆转。
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在居民住房消费迅速下降的情况下,国内房地产市场则异常活跃、价格迅速上涨。
业内人士指出,无论从抑制高房价还是从防范银行风险而言,把住信贷闸门都是至关重要的。但考虑到一系列体制性因素,能否如愿实现房地产宏观调控目标、确保市场理性繁荣,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住房作为一种投资品,按现行的规则,在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除了是直接投资,外国资本进入应该是严格管制的。事实上,目前房地产开发商大量宣扬进入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外资并不是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进来炒作内地房地产的资金。从上世纪末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来看,如果对这种外资炒作房地产的行为不加严厉遏制与打击,金融危机风险不可小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