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为资本充足率而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3日 16:54 《全球财经观察》 | |||||||||
我们认为尽管经济可能实现“软着陆”,但是在2003年达到顶峰的快速贷款增长将可能给银行造成坏账损失,而这一情况可能会出现在2005年 David Marshall Kate Lin
Lydia Lin (惠誉国际评级分析师) 2003年,中国各家银行最主要的特征,是它们快速的贷款增长,许多银行的贷款增速超过了整个系统21%的增长率(见附表)。有两家银行的增速尤为突出,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的增速分别达到了54%和70%。这些新增贷款的大部分是投向了快速膨胀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尤其是住房抵押贷款。贷款在2004年进一步实现了快速增长,从而迫使政府在第二季度进行干预以减缓贷款的增速并抑制过度的投资。有很多报道都提到中国政府的干预是成功的,贷款的增速在第二季度也得到了回落,从2003年8月的24%下降到了2004年6月的13.9%。但是由于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大量坏账的核销和拍卖,这一数字可能有些误差。如果考虑这一因素,我们估计调整后的贷款增长率在2004年6月将在17.6%左右。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资产质量在绝对数和与总贷款相比较的相对数上有所改善。截至2003年年底,整个银行系统的五级分类不良贷款(次级及以下)的绝对数为24400亿人民币,这比2002年底的数据减少了1960亿人民币。由于绝对数额的下降,再加上快速的贷款增长,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比率下降了5.85%,达20.36%,仍处于较高的水平,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比率从2002年的11.93%下降到了7.92%。 2004年以来,情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中行和建行获得再注资,这两家银行加速了坏账的核销和拍卖,其损失通过它们的原有资本于2003年年底转增贷款损失准备金来得以消化。总的来说,我们估计在2004年上半年这些银行总共核销或拍卖了3860亿人民币的不良贷款,这样中行和建行在2004年6月底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5.46%和3.08%。不良贷款拍卖给了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而信达是运用来自于央行的融资来购买这些不良贷款的。这样中行和建行实际上是用不良贷款换得了央行票据。我们认为信达对这些银行没有损失的追索权。 各家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覆盖率处于不同的水平。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及上海银行的这一比率高达甚至超过了100%。但是,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以及中信实业银行的这一比率却低于20%,它们就需要政府或股东的支持来改善这一情况。2004年交通银行就得到了这一支持,政府对其注入了新的资本,并且允许该行将不良贷款卖给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尽管不良资产是以“市场价值”卖出的,这却显示了很明显的官方支持,因为信达的这一购买也得到了中央银行的支持。在各方的努力下,交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4%,并且获得了一个很强的战略投资者——汇丰银行,作为该行20%的股东。 截至2004年6月底,各主要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2004年3月底的16.6%下降到了13.3%。由于中行和建行不良贷款的拍卖和核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在2004年上半年下降了21%,数额达到1.52万亿人民币,约为其2004年6月底贷款总额的15.6%。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也下降了25%,数额达到1400亿人民币,约为其2004年6月底贷款总额的5.2%。(关于资产质量,参阅表2) 应当注意的是,中国各家银行所报告的资产质量是按照不同的体系为标准的。一个是“中国式体系”,其主要指标就是各项贷款是否逾期了,即使只逾期了一天也算不良贷款。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个很保守的资产质量衡量标准。但是事实正好相反,这里的“逾期”仅适用于本金,而不适用于利息,而且由于中国大多数贷款会展期一年,逾期贷款通常是在到期一年后没有按时归还的贷款。另一种体系就是五级分类体系,该体系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其中后三类为不良贷款。银监会提供了五级分类划分的指导原则,但是其定义十分模糊,要求银行来判断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这些将在我们后面的“监管规定”一文中作详细的阐述。)就我们的印象来说,这一分类方法从其出发点和实施情况来说都是保守的,比如,逾期90天的贷款以及重组贷款将被归为次级或以下,直到该贷款者可以证明其还款能力为止。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有抵押物作充分抵押的贷款即使逾期了90天甚至90天以上仍不被算为不良贷款。 根据规定,银行的贷款需要根据五级分类的情况建立贷款损失准备:正常类贷款1%,关注类2%,等等。但是,这只是一个要求,许多银行都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各家银行需要在2005年之前达到这一标准,而工行和农行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将无法达到这一标准。由于转换到国际会计标准,一些银行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方法建立准备金来评价偿还的可能性,这使得各银行损失准备金提取的情况各不相同。这可能会与银监会所规定的最低准备标准产生冲突。 第三个需要注意的是资本通常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资本充足率由于贷款的高速增长而受到消极影响。大多数银行2003年底的权益/资产比率都低于5%,其资本充足率在10%或以下。截至2004年6月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权益资产比率分别为4%和3.1%。考虑到各家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这一较低的资本水平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不良贷款下降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经济环境,包括一个繁荣的经济环境,足够的流动性以及上升的资产价格。我们认为,在一定阶段(某些行业)的过度投资和过度信贷增长之后,经济增速的放缓几乎是一定会带来新的不良贷款。管理者认为信贷快速增长之后的调整将导致还款的延期,以及一些贷款展期,但是中国强劲的实际和名义增长将会避免任何重要的坏账问题的出现。 由于银监会新公布的资本充足率管理规定,各家银行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来融集资本。这些指导意见是中国银行监管业的重大发展,具体体现在: 首先,银监会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更严了,主要体现在取消了对国有企业较低的风险权重,使得其计算方法更接近巴塞尔I的要求。这一因素就会使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2%左右,尽管这一数据会因为向国有企业贷款数额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其次,似乎这一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将予以确切实施,各家银行将需要在2007年以前达到8%的要求,而过去银行的这一比率大多都在8%以下。 通过使资本充足率成为银监会监管的重要指标之一,银监会改变了中国各家银行的观念,使得融集新的资本成为各家银行非常关注的事情,并且使得他们在计划贷款增长率时对资本进行规划。从实践意义上来说,这一要求将加速各银行通过现行股东融集资本,实现首次公开募股、国际融资、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及发行次级债等方法来增强其资金实力,并增加附属资本。 在2004年,中国七个主要的银行共发行了793.7亿人民币的次级债券,其中中行发行了260.7亿,建行发行了233亿。次级债的购买者主要是中国各家银行、保险和基金管理者。根据资本充足率中一条不太受欢迎的规定,各家银行可以相互持有次级债,但不能超过其核心资本的20%。 我们认为银监会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以及各主要银行(尤其是中行和建行)所进行的改革,将在长期内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银行体系。但在短期内,我们认为尽管经济可能呈现“软着陆”,但是在2003年达到顶峰的快速贷款增长将可能给银行造成坏账损失,而这一情况可能会出现在2005年。虽然中国银行业的长期展望是正面的,但我们对短期的前景更为关注,并且认为那些膨胀速度过快的银行可能将遇到一些问题。(向惠誉董事总经理兼中国首席代表李运建致谢) 系列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