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变质光明奶返厂加工事件 > 正文
 

从光明事件看企业扩张之盲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 15:21 新京报

  光明乳品“回炉”一事还未平息,紧接着又爆出“早产奶”事件。6月9日,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光明杭州生产基地突击检查时发现了生产日期标为6月12日的早产奶,提前了足足两天。(6月11日《新京报》)这种视消费者食品卫生安全于不顾的黑心事件的主角,竟是国内老牌子的光明乳业,这的确让人唏嘘。看来,“光明”里藏着很多的黑幕。尽管光明乳业董事长王佳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断然否决光明乳业郑州子公司加工过期奶。然而,就是对王佳芬有限的语言稍加分析,便能得出结论:她的“否决”底气不足。

  “乳品厂都有回奶罐,全国的乳品厂都这样”,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中国的乳品业真有这样的“行规”吗?为减少成本投入,不是直接销毁超过保质期的纯牛奶,而是弄进“回奶罐”。

  这些“回奶”是继续加工成袋装鲜奶还是奶粉呢?数量有多少,究竟已销往了哪些地方,全国还有多少这样的“行规”未被记者揭开?当地有关食品质量监督部门的公仆们都去睡大觉了吗?

  “郑州这个分厂的管理层全部是他们老厂的原班人马,光明乳业总部没有派人去”。原来是这样,光明只是到郑州持了60%的股份罢了,“钱到人未到”;或者是收利的人赶到了,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并未赶赴现场。不管王佳芬如何盛情邀请记者去上海总部参观,郑州的“不光明”事件也很难会因上海之行而“光明”起来的。

  事实上,从几年前的月饼事件,金龙鱼“问题油”,再到今年的肯德基“涉红”事件,以及还正处于波峰浪谷的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等,都暴露出很多大牌企业在管理和控制质量上出了“娄子”,且这个“娄子”还不小。

  大牌企业为了做大做强,向各地辐射并不错,错的是脱离具体情况而盲目扩张,如天女散花般收购全国各地的小企业。孰知,这些分厂只是挂上名牌的“面子”,却未换上名牌的“肚子”;换了大牌的商标,但质量监控体系却一团糟。甚至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企业还有意坑害消费者。

  无疑,食品安全是任何食品企业得以生存的命根子,忽视安全甚至以劣充好是在拿百姓生命开玩笑,也是在拿企业生命当猴耍。冠生园的教训仍历历在目,为何我们的企业总是这么健忘呢?

  □周明华(成都编辑)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