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会”上,一位来自大别山老区的基层代表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农业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当地干部群众盼星星、盼月亮,盼的就是能有赚钱的好项目。然而,就在前不久,该县婉拒了两宗投资项目。理由是,尽管这两个项目投资大、见效快,但会造成严重的金属污染。(3月4日《人民日报》)
可以想像,在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落后地方,一个大的投资项目意味着什么?领导眼前显赫的政绩,经济短暂的发展和群众一时的利益。然这种短期效益却是以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经济长远发展,甚至是以损害群众身体健康为代价。该县发展心切但不急于求成,热情很高却不头脑发晕,确实让人为之叫好!
发展是执政的第一要务。不但为官者要思发展,既使是普通群众也同样想着发展。但怎样发展,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发展,是图眼前还是谋长远,是一味追求显性政绩还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认识不同、思量不同,产生的效果便不同。无疑,一些地方在推进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干部便出现了头脑过热、浮躁的现象,大搞“一刀切”、“一窝蜂”,招商引资盲目提出了“只要来××,一切好商量”,“只要财源来,其它全让开”的口号,甚至提出“灯红酒绿聚人气”的怪论。不管是高能耗还是高污染,只要能引来投资就是一大招商成果,就是一大政绩,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重物质指标,轻人文建设;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重经济效益,轻生态环境。虽然此举可带来短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损害利益,发展的背后潜藏着严重的经济萎靡、退缩的危机,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是典型的釜底抽薪之举。
其实,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辩证法,“全面”与“片面”、“统筹”与“偏颇”、“长远”与“眼前”,决策取向不同,结果便大相径庭抑或是截然相反。因而,“为官一任,致富一方”,领导干部在抓发展、谋发展时,就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转变观念,真抓实干,从实际出发,从长远出发,从群众利益出发,不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不目光短视、求一时之效,避免“拍脑门”乱决策、想当然瞎决策,克制脱离实际的冲动,扎扎实实地谋发展,实实在在地求政绩。
当然,确保科学的发展观落在实处,仅靠领导干部自身的认识远远不够,必须从制度层面上加以规范和约束。特别是应健全和完善政绩评价标准、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尤其是群众评价制度,形成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的正确政绩观。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对13个省区市的30个违法开工项目叫停,并指出工程建设要严肃环保法律法规,严格环境准入,得到了社会的好评。“两会”上,又有许多代表提出应加快“绿色GDP”的法规制度建设,对官员的政绩进行包括生态、资源等方面在内的综合评价。这些不但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义。
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清醒的思路、远瞻的视野和理性的方略,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扎扎实实地干一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实事,设身处地地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稿源:红网)
(作者:陆志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