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今年CPI能否控制在4.8%左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5日 07:4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两位专家

  今年CPI能否控制在4.8%左右?

  做好工作CPI控制目标可以实现 居民对物价实际感受将好于去年

  主持人:本报记者 刘 泉

  嘉 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立群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三林博士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报告提出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的预期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完成的难度有多大?如何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本报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立群研究员、金三林博士,请他们对今年的价格走势进行分析。

  控制价格涨幅有信心

  问:您对今年价格走势的总体判断是怎样的,这个目标完成的难度有多大?

  张立群:今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既有国内外成本推动,也有因大面积雨雪冰冻与春节因素结合,导致的季节性价格上涨;从统计指标看,还有其自身包含的翘尾因素。同时也要看到,伴随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我国拥有了越来越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供给保障程度不断提高,只要做好工作,把握好资源价格改革的时机与力度,完全可以将价格涨幅控制在去年的4.8%涨幅左右。

  去年涨价会传导到今年

  问: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说明:“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主要是由于去年价格上涨对今年价格的翘尾影响较大,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控制物价上涨的难度加大”。请问两位的看法?

  金三林:的确是这样。影响今年CPI上涨的主要是翘尾因素。价格上涨具体通过同比和环比两类价格指数的变化表现。由于统计方法的原因,同比价格指数既包括本年新涨价因素,也包括上年的部分涨价因素,去年价格上涨较多,其中很大部分会通过同比指数传导到今年继续表现,据我们计算,达到3.4个百分点。就是说,即使今年没有一点新涨价成分,仅仅翘尾因素,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会同比上涨3.4%。因此,分析价格变化,应该更多地观察环比价格指数。考虑到翘尾因素,预计今年CPI涨幅在4.8%左右。

  张立群:除去翘尾因素以外,2008年推动价格上涨还有雨雪冰冻影响、部分食品供给不足、国内外成本推动和资源价格调整等因素。但也要正确估计这些因素对价格涨幅的影响程度。

  雨雪冰冻尽管是局部区域和少数月份,但判断全年价格走势时,仍然需要足够估计其影响。去年导致CPI上涨的猪肉、鲜蛋、食用植物油等部分短缺食品,由于其生产的自然周期长短不一,从这些产品生产的特点看,价格上涨和政策支持等因素的作用,预计将在今年年中左右开始明显显现,其价格水平也将出现明显回落。从工业品等非食品类产品看,由于其需求弹性较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潜力较大,且这两年企业利润率较高,上下游企业的成本消化能力较强,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预计成本提高因素不会也很难通过价格上涨释放。总体看,国内外成本推动因素对今年价格上涨的影响不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相结合,预计将对各类价格产生广泛影响。但只要把握好时机和力度,预计不会对价格涨幅产生明显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随着部分食品供给不足问题的解决,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会明显改善,竞争会更加充分,国内外成本推动因素较难通过涨价释放,如果做好工作,即使考虑到资源价格改革的因素,预计新涨价幅度也可以保持在1.5%左右,居民对市场价格上涨的实际感受比去年将明显平稳。

  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

  问:物价上涨对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生活影响较大,那么您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张立群:我认为,一是要找准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稳定价格的重点应该放在增加短缺产品供给方面,同时注意控制非食用性农产品需求增长。从紧的货币政策和总需求调控的主要目标宜集中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并注意留出一定的灵活空间,以利于适时适度加以调整。二是要注意防止食品价格和农产品生产出现较大波动,统筹兼顾短期政策与长效机制建设的关系。从稳定农产品生产和价格角度出发,应该加快完善农业扶持政策体系,促进工农产品比价关系平稳调整。与此同时,应加快建立农产品生产和价格的稳定机制,着力促进长效机制的形成。三是要从我国人口大国国情出发,不仅粮食要立足国内,而且与吃饭相关的其他农产品也应该主要立足国内平衡。特别在国际能源与农产品价格开始建立联系的形势下,更要坚持这一基本原则。四是要注意统筹协调好农产品食品需求与非食品需求的关系。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益,必须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第五,在搞好需求调控的前提下,宜积极择机推动资源价格改革。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资源成本增加主要不是通过连锁涨价的方式表现,不会导致全面的价格上涨;而主要会促进企业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消耗,推进技术创新,总体有利于经济效益提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