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富豪为啥不做国货代言人(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1日 07:40 第一财经日报

  (2)过于依赖低成本优势

  市场上只有一个格兰仕,尽管它可以被称为本土品牌的骄傲——它是唯一一个将外资品牌逐出国内市场的本土品牌。依靠低成本策略,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消费的供应源,为此一位美国记者还是写了一本《离开中国的一年》。但中国制造并不等于“中国赚钱”,成本优势已经不能也不会再成为本土品牌的保证了。我们看到,发生在张树鸿身上的悲剧已经开始为中国制造敲响了警钟。从大陆起家的明基,收购西门子的初衷也是因为希望依靠低成本和高品牌的中西合璧来解决国际化问题,但最终还是不得不让出这块难以下咽的肥肉。同时今年以来,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和通货膨胀率的高企,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原材料涨价已经开始导致外贸订单的骤减和制造工厂的裁员与关闭。

  特别值得本土品牌关注的是,传统“成本优势”的概念正在被改写。2006年11月,葛洛庞帝的“每个儿童一台笔记本电脑”计划(One Laptop Per Child,简称OLPC)正在颠覆传统的低成本概念。顺应此势,华硕公司的Eee PC于2007年10月在台湾地区上市,成为全球第一款为成人设计的廉价笔记本电脑。而它们的成本优势并不是来自人工成本,而是通过技术研发和特殊部件设计,让电脑用最简单的结构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中国传统的规模效应而带来的成本优势正在被改写。

  (3)过于依赖渠道优势

  渠道优势历来是国内品牌抵御外资品牌的利剑,因为和经销商曾经的“同富贵,共患难”能够保证国内品牌绝对的渠道网络优势。但这种渠道优势往往是渠道下沉的优势:本土品牌能够更快更深入地渗透到国内二、三线城市及乡镇,而这是很多外资品牌比较弱项的地方。

  但随着以KA业态为主的现代零售渠道的发展,本土品牌发现经销商不但不能帮助更好地适应这种商业模式变更,反而成为加重渠道费用、降低渠道投资效率的后腿。在定位一线市场和高端人群的渠道管理中,本土品牌由于缺乏KA管理经验和饱受终端与流通环节的双边压力,在渠道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资源,反而难以提供更多的支持品牌建设。

  以上三个曾经的天然优势,现在已经成为当前本土品牌的束缚。随着外资高端品牌的向下延伸、渠道下沉,本土品牌已经开始经历市场的“马太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进行高端化,将会彻底地将市场主动权交给外资品牌,而接下来的命运则是任人宰割。目前,日化市场上各大本土品牌悉数被外资品牌收入囊中表明了本土优秀品牌的悲剧正在上演。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