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最该警惕的是滞胀(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 13:32 南方周末

  笔者认为,我国经济,最可怕的是滞胀,最该警惕的是滞胀!为此计,有关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手段都应进行修正。也就是说,宏观调控目标,不应以单纯压低经济增长率即防止过热为主要目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过冷。

  因此从手段上来说,就应更多地选择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假如还像1993年后那轮宏观调控那样主要用行政手段控制信贷、投资,则可能重蹈以往管住了投资却也扭曲了市场因而憋死了经济的覆辙。考虑到国有投资和市场化投资的不同特点和效益水平,以及我国的发展方向,必须严加控制政府投资和国有投资,而放松市场化投资管制,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低效益甚至没有效益的过热,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市场的活力,不至于随后陷入过冷,同时还借机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化改革,可谓一举多得。

  而控制物价上涨水平,也不应一味利用行政手段压制物价,因为目前的物价上涨,也有相当成本推动因素,单靠压是压不住的,而行政手段失灵后就可能演变为恶性通货膨胀,因而必须有堵有疏。一方面顺应市场,逐步释放上涨压力,不能把方便面之类商品都由中央政府实行价格管制;另一方面要加快垄断部门的改革、开放,引入竞争,从而降低重要基础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以降低总体的物价水平。如此一来,方可能建立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应该强调的是,严控政府和国有投资,在防止非理性过热和降低物价上涨压力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虽然从统计上看来,国有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从1995年前后的50%以上降到了现在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实际上股份制经济中也有相当部分是国有控股,因而国有投资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仍占主导地位。而民营投资虽增长很快,但受到极大局限,包括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短时期内难撑大局。外商投资则由于多方面原因难有大的突破,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由1994年的17%下降到了2007年的不到5%。这种不合理的投资结构既会推动非理性过热,也会加重通胀压力,同时还是导致可能的滞胀的最大隐患。

  眼前看来,或许滞胀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如假宏观调控之名继续扩张看得见的手,却又不能对政府行为和国有投资进行有效约束,则毫无疑问会增大滞胀的概率,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难以想象的恶果。

  (作者为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电子邮箱mayu1994@vip.sina.com )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