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GDP被高估了多少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2日 17:27 中国经济评论
文/刘文越(美国) 购买力平价基准计算连带GDP总量和舆论报道一错再错,就是压人民币升值的目的没错。 在大国竞争的舞台上,中国经济实力位列老几?国内论坛热议得见仁见智,极富争议性,然而错误率也高。 比如,世界银行日前公布的一个购买力平价报告,国内外许多媒体都报道说是中国GDP被高估了40%。实际上,世行的原意是中国GDP比原先估计缩水了40%,换算过来,应该是被高估了66.7%。 世行按1986年的中国购买力平价数据,2005年中国GDP为8.8万亿美元,占世界59万亿GDP的15%。若按最新数据,中国GDP实际只有5.3万亿美元,减少了40%,仅占世界55万亿美元GDP的9.7%。 法新社,世行新闻通告,以及国内的一些财经媒体,都在这个小学水平的问题上栽了跟头,竟然演变成了全球性错误。 一个更敏感的中国GDP问题,自然更不会缺少争议。即使按新的计算方法,中国GDP仍略高于日本的3.9万亿美元,世界经济前五强依次排列为美、中、日、德、印。 不过,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研究员盖保德(Albert Keidel)表示,报告还反映了中国仍存在的极为严重的贫困问题,许多中国人还生活在一天不到1美元这一世行确定的贫困线水平之下。 但许多西方媒体在报道这则新闻时,大都采取这样的表述:“尽管中国经济规模大幅缩水,但仍列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第二当然是一件好事,标志着超英赶美的成功,但关键这个“第二”是否名符其实,西方媒体在这一点上语焉不详了。 在当今国际,经济排名,尤其是GDP的排名,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微妙的政治问题。这从西方国家不断鼓吹中国经济实力和规模,而中国则反复强调其为发展中国家身份上就可见一斑。 道理很简单,经济规模大了,中国就不能再享受发展中国家的权利,而必须承担经济强国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某种程度上的不认同,也并非没有理由。在经济学上,购买力平价系数是指根据各国不同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测算购买力评价系数,最简单和最通俗的例子,则为巨无霸系数,即如果一个麦当劳巨无霸在美国是4美元,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美元和英镑的购买力平价系数就是4美元=3英镑。 当然,世行的购买力平价报告并非只考虑巨无霸,而是调查了每个经济体至少1000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不过,按购买力平价系数和汇率计算出的中国GDP是有重大差异的。按汇率计算,2005年中国GDP只有2.2万亿美元,不及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5.3万亿美元的一半,虽然仍为世界第五经济大国,但占世界经济比重降为5.06%。 其实这种差异,在西方压人民币升值的大环境下,正是西方认定的人民币严重低估的理由。作为第二经济大国,中国必须承担“责任和义务”,那就必须满足西方要求加快人民币升值的要求。 实际上,购买力平价作为一种计算方式也未必完全真实。因为不同经济体对同一商品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由于饮食习惯不同,中外对巨无霸和馒头的需求和价格就不可能一样。 许多到过欧美国家的中国人也都知道,那里的电脑、汽车、化妆品、以及相同品牌的服装,其实价格都比中国便宜了许多。在这些发达经济体,民众有相对完善的社保体系,而中国物价虽低,但民众潜在负担相当高。一些外国朋友也感慨,如果只去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几个城市,那他们认为中国肯定是发达经济体;但当他们到过甘肃、四川等地区时,才发现中国还真穷,很多地方比许多贫穷国家还穷。 恰恰值得注意的是,世行最新的购买力平价数据,采用的正是11个中国城市的数据,这些数据能代表整个中国吗? 当国际上宣扬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时,固然鼓舞人心,但这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当我们强调自己仍是发展中国家一员时,虽然有些让人泄气,但未必就不符合事实,尤其是考虑到最关键最实际的人均GDP收入上—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美国人均GDP仍然是中国的10倍多。-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