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破解中国贫富差距数据迷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 16:31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吴敬琏“最后一根稻草”论:1997年不计非法收入,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42;计入非法收入后,则变成0.49。虽然0.07看起来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很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草。

  在收入分配改革成为中国改革28年后的热点话题时,如何准确地摸底和测度中国各阶层的收入水平,正在考验着中国统计官员和学者的智慧。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的经济指标,是衡量一国或地区收入差距的标准,数值介于0到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公平。

  最近的关于中国收入差距的数字还是世界银行公布的2005年中国基尼系数0.47,中国的官方统计机构并未发布相应的数字,国家统计局也并未将基尼系数列入定期公报行列。

  收入摸底难题

  事实上,对于城乡居民收支样本数据的采集和基尼系数的核算,在中国统计系统始终在进行。世界银行的数字也是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的支持与提供。居民收支数据的初期样本的收集由统计局原先的城调队和农调队承担,今年开始由调查总队负责。

  所谓原始数据,就是具体到每户对自家收支情况的登记。这是测度收入的最源头,但统计系统内部人士都表示,原始数据的获得都非常困难。

  “都有隐藏收入的心理,不肯把真实的情况报出来,”已经退休的陕西省统计局总统计师杨永善说,“他们总认为给统计局提供数据是负担,尤其是收入数据。”

  因为隐秘的原因,现在每年的基层统计都像拉锯战。身处一线的贵州调查总队入户处的周处长对此感觉更为明显。由于新的改革方案酝酿将每年1/3的换户比例提升到1/2,周处长担心他们的工作量将翻倍。

  “现有住户做思想工作已经很费力了。”周处长对本报记者说,10元一次的调查补助显然太单薄,调查员一般都是靠“熟络”关系、或者拉亲带故维持着居民收入数据的获得。

  在收入样本的获取中,尤其是高收入者的情况最难获得。杨永善认为,高收入家庭的数据比普通家庭的数据更有不准确的可能,容易虚报。

  非货币收入差别大

  这种说法得到了一些学者的确认。长期研究收入分配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赵人伟表示,在他带领中国社科院做的三次全国抽样中,样本收集的局限之一是进不了一些高收入家庭,包括一些大型企业领导。

  “这方面的研究迄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位因在收入分配方面有突出研究成果而两度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的学者说。

  在1989年、1996年和2003年,赵人伟和

北京师范大学学者李实带领的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居民收入分配研究课题组对全国进行了3次抽样调查。最初的一次也是中国研究机构最大的一次付费入户调查。调查样本包括农村1万户,城市9000户,付给每一户被调查人30~40元钱费用。这三份样本至今仍然在被很多学者引用。

  赵人伟团队设计的调查问卷和国家统计局的问卷有所不同,前者囊括了城市居民补贴方面的问题。在他们看来,除了货币收入之外,城市相比农村还享受各项如住房、水电煤耗、医疗等补贴,这些非货币收入是反映收入差别的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点上,冯育毅认为,统计系统的一些问卷是滞后于现状的。改革带来收入来源变化很快,而问卷的设计迟迟没有修改。冯育毅说,这方面的修改必须等待国家统计局的统一指令,保证全国的统计口径一致。

  赵人伟则表示,统计局也一直在进行问卷改革,只是还不足以完全对接上现状。

  基尼系数“中国国情”

  除了源头数据的准确性之外,基尼系数在中国的“适用性”也备受争论。

  近期,陆续有官员表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要打“国情折扣”,中国的贫富差距实际是被夸大了。国际上公认基尼系数大于0.4会引发社会的动荡,而中国在2000年就已经超过了这个“警戒值”。国家统计局的一位高层不久前表示,中国的城市基尼系数是0.37,农村的是0.38,两个经济体系内都没有越过警戒线。

  赵人伟认为,基尼系数应适用于一个经济体“均质性”较高的国家,比如瑞士。而中国的经济“均质性”较低;农村、城市的差异都会干扰全国基尼系数,可以允许基尼系数大一些。

  但也有学者指出,城乡的二元结构,反而隐藏了一部分收入差距。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办法教研室主任顾海兵表示,由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在享受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成本差异,因此,表面上同样的收入,实际上具有不同的含金量。此外,由于上亿的外出农民在城市中没有户口,他们没有进入城市居民调查样本,显然现行的基尼系数也无法考虑这一因素。

  赵人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应该计算农村、城市和全国三个基尼系数。“只要数据来源有效,农村、城市甚至每个行业都可以核算。这样不仅可以看出全局的差距,还能在细分之下看出问题之所在。”

  寻找技术手段的解决

  虽然在现状下影响基尼系数的因素很多,但中国学者也正试图从技术角度解决测度难题。

  今年73岁的赵人伟在2004年的一份研究中就提出了“财富分配”概念,希望用时点数据的对比,从另外的角度弥补单纯收入分配比较的不足。

  赵人伟表示,就收入和财富的一般区别来说,收入指的是人们(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全部进账;而财富指的是人们在某一时点所拥有资产的货币净值。两者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被他概括为:过去的流量必然影响当今的存量;而当今的存量又必然影响今后的流量。“如果一个人有三套房产,那么,他可能都不需要有其他的劳动收入。”

  在数据获得方面,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改革也在进行之中。

  “我觉得要得到更有质量的数据,就要提升基层的统计经费。”尽管对提升换户比例仍然感觉困难,贵州调查总队入户处的周处长仍表示,除此之外,提供真实的数据应该是每个样本对象应尽的义务。(一财)

  基尼系数是

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的经济指标,是衡量一国或地区收入差距的标准,数值介于0到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公平。

  -观点

  炮制基尼警戒线目的是劫富济贫?

  国内经济学家,经常把五花八门的“国际警戒线”挂在嘴边。

房价高了,就说地产泡沫的国际警戒线已到;存款多了,就说内需不足的国际警戒线已到;部分人生活好起来,就说基尼指数的国际警戒线已到。事实上,这些都是国人自己编造、用来吓唬自己人的“中国产的国际警戒线”。

  就拿“基尼指数”来说,这个指数是有的,是个概念,是衡量贫富分化的概念。但是,它的核算方法,五花八门,没有定则;其次,国内的统计数字,可用乱七八糟来形容,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况且,即使这个指数可以合计出结果,其结果的现实含义,也是学者胡乱强加的。谁定的“国际警戒线”?到了“国际警戒线”又如何?就有暴动?

  说得详细一点。目前各种基尼指数的计算方法,都是以人群的“即时收入”为基准的。但事实上,收入的差异应该从“终身收入”的基准去考察。

  这跟体重的走势有几分相似。每个人小时候都很轻,慢慢才增重。从“即时体重”的角度看人群的体重分布,结果一定是:人群的体重极其悬殊———有人很轻,有人很重,往往相差几十公斤!而且,要是遇到生育的高峰期,一下子多了很多小朋友;或者营养条件开始逐步改善,发胖的人忽然增加,那么,统计出来的结果,就会显示“体重悬殊”问题激化。

  然而,如果换个角度,以“终生体重”来衡量,即追踪记录每个人一生各个时期的体重,然后再比较他们的“终生平均体重”,那么“体重分化”的情况,就远不至于那么悬殊。换言之,您即使跟一个婴儿比较,也大概只有不超过10公斤的“终身体重”差距,而不至于有超过60公斤的“即时体重”差距,因为婴儿将来是要长大的。

  对“贫富悬殊”的统计方法来说,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应该改用“终生”的角度,先统计每人“终生收入的现值”,然后再作比较。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选定任何一批同时代的人,追踪他们的终生收入,并根据他们的天资和投资等因素作出修正,那么,贫富分化的情况就不可能如此悬殊!

  问题是,以“终身收入”为基准的核算方法,必须耗费数十年甚至跨世纪的个案追踪,成本太大,不能为那些为政府政策鸣锣开道的所谓学者之用,所以他们才不得不采用蹩脚的“即时收入”基准。结果,这样计算出来的“基尼系数”没有说服力。

  基尼系数除了计算模式的结构性缺陷,还有取值的问题。在计算基尼系数时,究竟应该取哪些数值、应该忽略哪些数字、如何量化一些非货币的指标,都是没有共识的经济难题。

  所以,炮制“中国的基尼系数国际警戒线”,是危言耸听地制造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危机感,给“劫富济贫”的再分配政策寻找理论依据。中国在发展,大部分人的处境都在改善,收入中位者的处境在改善,即使贫富更加悬殊,也比30年前人人都穿开裆裤要强。(瑞丰)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