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印度经济:“贵族式”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0日 00:54 21世纪经济报道

  白明韶

  “两极世界”

  印度总理辛格曾乐观的宣称:"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好,我们的经济正在以一个良好的、超过8%的步伐迈进。"印度当前的经济形势是一片飘红。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已经逼近9%,而且已经连续几年超过8%;证券敏感指数已从2003年的3000点一直冲到最近的14000点左右;在《褔布斯》2006年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印度富豪的人数猛增10位,已经远远超过中国。财富总值达到990亿美元,也超过了日本的670亿美元;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去年发布的2006-2007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名列第54位。印度的竞争力则由第50上升到第43位。印度正在成为跨国公司的新宠,与中国一样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经济体。印度政府对此也喜形于色。

  在印度,已经明显感受到印度人不停忙碌的气息。2006年12月5日孟买晚上11点,街道上的车辆仍然穿梭忙碌,熙熙攘攘,完全是一个不夜城。在展览会前去印度的机票一票难求,酒店房价一涨再涨。在万豪酒店,如果临时入住的话,标准间已经超过500美元。这与三年前酒店形成明显反差。

  然而,与经济高速增长极不协调的是基础设施几乎没有变化。几年来印度港口码头、机场铁路依然陈旧,城市中停水停电时有发生。全印度国际标准的高速公路不到200公里,火车慢慢吞吞,甚至有点摇摇晃晃。从新德里到泰姬陵总共才130公里,汽车要开4小时左右。从瓦拉纳西到加尔各答,最多700公里,火车要坐13个小时。在市政建设上,无论是在孟买还是加尔各答,整个城市规划仍是以100年前英国人打下的基础为主。偌大一个孟买,作为印度最主要的商业中心,仍缺少国际性的购物中心、大型专业市场,也没有真正像样的现代摩天大楼等地标性建筑,甚至没有一个较为现代的展览中心。据说孟买市政府5年前就定下计划要建一个大型的会展中心,但当地的朋友自嘲说,再等5年应当可以解决。

  这些不禁使人心生疑惑:印度的经济增长是真实的吗?经济增长创造的财富主要流向了哪里?这是否就是被经济学家所描述的“贵族式增长”?这样的增长能够长久维持吗?

  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与公共部门的赤字居高不下是制约印度经济高速发展的两大直接的瓶颈。政府对此已经采取了措施,目前政府每年的投入就达100多亿美元。2006年12月中旬印度总理辛格在访问日本时就提出,希望日本对印度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特别是对印度长达2800公里的铁路干线进行投资。但据有关机构测算,如果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要达到中国目前的水平,需要1万亿美元。而且政府是否有能力、有效率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也不得而知。

  制造业追赶计划

  当前拉动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仍是服务业,包括发达的资本市场、承接软件等信息技术在内的服务外包。印度公司掌握着全球2/3的IT外包服务业务,其中将近一半集中在商业流程外包(BPO)领域。印度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了50%。但以知识精英主导的服务业能否对宏观经济有持续的拉动作用,或仅仅成为落后的经济体系中的“经济飞地”,这还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IT业确实带动了包括班加罗尔在内的南印度不动产、金融和商业的空前繁荣,但从总体上看,印度的就业率仍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很不相称;以出口为主的服务外包多数仍处在跨国公司生产链条的低端,对其它地区、其它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也较为有限。这也许是印度经济在当前一片欢声笑语的背后面临的真正隐忧。

  印度目前拥有11亿人口,各邦情况千差万别,其中按国际标准有4.4亿贫困人口。要解决这些人的生活、就业问题,只有制造业才能吸纳众多的劳动力,解决基本的民生问题。但在印度的制造业领域,制造业收入仅占去年该国GDP的30%左右,目前的整体制造业水平仍相当落后。无论是在孟买、新德里,还是加尔各答的郊区,很难看到类似中国珠三角一样的星罗棋布的工厂,更难看到像中国一样的各种工业园区。在酒店没有发现印度国产的电视机,满大街跑的出租车大都简陋得像回到中国的80年代。可以说除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生物技术等少数领域外,无论是机电产品,轻工产品,还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品,印度的制造业水平与中国相比都有很大差距。

  目前印度已经开始实施制造业的追赶计划。印度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制造业国家战略》白皮书,目标直指“与中国竞争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2006年跨国汽车公司在印度的零部件采购已超过15亿美元,而且连续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

  从经济特区看,经济特区是印度制造业的重要依托,目前开始运转的超过10个。在制造业发展最快的泰米尔纳德邦州,国际企业已安营扎寨。美国最大内衣品牌维多利亚,“每年从此地购入650万件内衣,占全球采购量的1/10;诺基亚公司也建起了厂房,年产手机据称已达3000万台,占其全球总产量1/10。在韩国现代汽车公司的生产车间每分钟就有一台新车下线,并已使印度成为该公司微型轿车SANTRO的全球生产基地。印度有着11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国民英语水平较高,企业创新能力强、金融体系健全,人力成本较低,未来5年新加入劳动大军的年轻人将达7100万。加上各种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对中国的挤压,印度制造业未来几年出现较大的发展一点都不会奇怪。

  但面对政府动员能力和运作效率不高、开放的步伐迟缓、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全国有1/3文盲、熟练技术工人较为缺乏,还存在解雇企业员工要经政府批准的法律,在这种形势下,印度的制造业能否迅速迎头赶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不过,对于经常会有奇迹发生的印度而言,也许它真的可以另辟蹊径,跨越传统工业化发展阶段,创造出一个产业结构成功转型的新模式。

  “人生活的物质世界都是幻觉”

  在市政建设上,虽然不能直观看到经济增长的成就,但在那些破旧低矮的写字楼里可能正有很多软件、金融方面的精英在勤奋工作。目前印度的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人海战术、机器厂房,而是知识和智慧。从文化上看,印度人轻视外在物质、注重内在精神。印度教圣典《奥义书》认为,人生活的物质世界都是幻觉。既然是幻觉,何必在意眼前的混乱呢?所以印度人追求更多的是精神世界,注重高等教育;从政治体制上看,印度的政治架构决定了政府财力有限,受到牵制较多,动员能力较弱。既使是已经确定的市政建设项目也不会迅速落实;从经济结构上看,印度IT业的异军突起是民族资本长期倾向于技能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尽量绕开劳动密集型产业奠定的基础。拉吉夫·甘地时期开始提出将信息产业作为增长极的目标则是立足于自身的经济结构,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抓住了历史的机遇。

  印度有着稳定的民主政体;高素质和职业化的经理阶层;完善健全的金融和资本市场体系;一大批优秀的民族企业;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广泛普及的英语基础;吃苦耐劳、勤奋好学、自信平和的民族精神,这一切都预示着印度迟早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

  亚洲的崛起主要靠的是印度与中国。正像印度正在流行的新单词:Chindia一样,只有合作与联合,才能做到龙象共舞。

  (作者系广东省贸促会副会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