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部钱进的驻京办应回归其公共服务功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 12:20 新华网 | |||||||||
石敬涛 被称为地方“第二行政中心”的驻京办早就为人诟病。日前,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谈到对预算资金审计监督时表示:“现在,各省市区、地级市甚至县都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有的驻京办目的就是跑‘部’‘钱’进。”(12月4日《新京报》)
笔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驻京办最初的雏形是清朝时期的会馆,最初,会馆的核心功能是为进京赶考的士子提供住宿及后勤服务。有些边远地区的考生,考试不中,也不回家,就在会馆里一直住到下一科大考。后来,会馆的业务不断扩大,为旅居京城的各阶层同乡提供各种类型的帮助。 由此来看,最初的驻京办其实并不是跑“部”“钱”进,看哪里有钱和项目,然后写报告、找关系的权力再生产机构,而是一个能让“在家百日好,出门一日难”的老百姓能吃口饭、喝口水和暂时落落脚的公共平台,用现在的话说,“驻京办”作为一个官方的机构,担负着为社会、为民生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功能,具有浓厚的民本内涵。笔者认为,我们今后在反思或整顿“驻京办”时,这一内涵是不应该被忽视的。也就是说,“驻京办”应回归其公共服务功能。否则,其存在的意义就应该打一个问号。 当然,“驻京办”沦为跑“部”“钱”进的“腐败办”,并不单纯是需要搞清是驻京办腐化了部委,还是部委把驻京办拉下水这样一个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无里头问题。“驻京办”背离了其公共服务功能的初衷,显然还有着时代背景和体制方面的因素,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物资匮乏、资金短缺,经济发展所需的物资、资金、指标等均由中央掌握。在这种情况下,驻京办争取拨款、计划指标和优惠政策就成了它的首要“职能”。而现在驻京办的跑“部”“钱”进,可以看做是当初这一首要职能的延续。 所以,笔者认为,“驻京办”要想回归其公共服务功能本意,淡化其跑“部”“钱”进的一面,除了驻京办自身加强自律,明确其职能,规范其做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政府应该在制度上有所改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的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的“有限政府”理论,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共识。作为政府管理机构的各部委,对于资金、指标等一些资源的控制上,也应力求越少越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权力寻租的可能,这样就使驻京办跑“部”“钱”进失去动力。即使是确实不能放开的一些“指标”,应增加各部委在指标、资金的分配和项目审批过程的透明度,对过于集中的项目审批权给予相应制约。 据了解,目前,光省和市级人民政府的驻京机构,就有600多家,常驻工作人员近万人,固定资产超过100亿元。如果再算上县级和一些部门的,这个数字还要翻几番。如此庞大的一个跑“部”“钱”进群体,其“杀伤力”和腐蚀性可想而知。所以,对大大小小的“驻京办”来一次清理,并规范其“行为”已经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如果“驻京办”能像当初的“会馆”那样,比如在社会协调、解决农民工和来京信访等外来人员的困难等公共服务功能上发挥作用的话,还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不能回归其公共服务功能,“驻京办”我看还是取消也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