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摩擦的14个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7日 11:30 《财经时报》 | |
本报记者 张平 自2004年6月,欧盟对中国纺织品采取有史最大规模的反倾销调查以来,中欧之间的“关键词”就没有离开过纺织品。 那次“反倾销”被看做是配额制取消以前的一次预演,中国企业应诉者寥寥,欧方 2005年1月起,配额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取消。忘记了专家“当心贸易壁垒”的警告,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井喷式”增长,尤其在美国和欧盟市场,某些种类的纺织品增幅甚至超过15倍。 这给欧美的纺织企业和从业者带来了“末日”般的恐慌,虽然这种恐慌有被夸大的成分。但是美国和欧盟内部,却不得不采取措施,进行“安抚”。 2005年4月4日起,美国陆续对中国的7类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欧盟亦步亦趋,于4月27日宣布,对9类中国纺织品采取特别限制措施。 5月末到6月初,中欧之间展开了关于纺织品贸易的磋商。6月11日,中国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与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签署备忘录,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阶段性结束。在《备忘录》中,欧盟承诺终止对中国10类纺织品的调查,中国方面也作出让步,同意在备忘录签署当日起至2007年年底,对这10类纺织品“合理确定基数”,并“按照每年8%-12.5%的增长率”确定出口数量。实际上,即是在这10类纺织品中,恢复半年前刚刚取消的“配额制”。 此后,中国纺织品逐渐恢复元气,并在随后的6月到7月,取得了甚至远远超过前5个月增幅的业绩(6月对欧出口21亿美元,同比增85%;比前5个月累计增幅超过35个百分点)。但在欧盟内部,却引来了被称作“二战以后最严重的纺织品危机”。一方面,堆积在码头仓库里的中国服装受限不能入关;另一方面,在欧洲尤其北欧国家的商店里,已经开始出现秋、冬衣缺货的现象。 随即,在欧盟内部,3个月前鼓吹打压中国纺织品的声音,被对这种“打压”批判的声音代替。欧盟各国也随即展开了在贸易领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争论。 在英国、德国以及北欧诸国,由于纺织业在其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微乎其微,从业人数也相当少,而他们国内的纺织服装,大多依赖进口,“配额”带来的损失已经远超过其得益。所以北欧诸国的贸易部长们甚至纷纷亲自操刀,在公开媒体撰文,要求放宽、甚至取消对中国纺织品的限制。 但是在法国、西班牙、土尔其以及部分东欧、南欧国家,纺织品在其经济中依旧居于重要地位,所以他们主张继续限制中国纺织品。 在欧盟内部尚难达成统一的局面下,欧洲代表团于8月25日来华开始“紧急磋商”。 6月11日《备忘录》签署当日,薄熙来曾经满面笑容,将一件中国产T恤衫送给了曼德尔森,到今天,欧盟的这位贸易委员,不知道是否正穿着那件T恤衫,但他一定能够从那笑容里,读出更多的含义。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