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纺织品贸易纷争到敌后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7日 11:27 《财经时报》 | |||||||||
□ 丁汀 整整三个月前,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星夜兼程,飞往布鲁塞尔。作为中欧纺织品贸易磋商的中方首席代表,那时候他不得不面对欧盟高高举起的贸易大棒。 三个月后的8月25日,欧盟的一个代表团同样行色匆匆,来到中国。
宾主易位。攻守也随之易势。 虽然在随后两天的谈判中,没有结出任何果实,但是这一回,中方大可以安坐太师椅。因为是对方有麻烦了,而且麻烦来自“内部”。 欧盟突然发现,三个月前举起的那个大棒,今天落到了自己的脚上。 中国人也突然发现,鏖战了三个月的中欧纺织品贸易纷争,竟然在敌阵地的后方,亮起了火光。 先抛弃幸灾乐祸的立场。中欧纺织品贸易在三个月内的形势转变,并非说明中国的贸易策略没有问题。 2005年配额制取消之后,中国纺织品在欧盟的“疯涨”确实令人胆寒。所以那时候的欧盟内部,以“就业论”为幌子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占了上风。中国人授人以柄,贸易保护主义也就有了口实。 不管是美国政府还是欧盟委员会,在这样的贸易争端中扮演的角色,都更接近于裁判。但是这些裁判是“骑墙派”,政客们评判和决策的标准,最主要的是选票。他们要先有决策,而后才给出决策的理由。 所以那时候中国的应对策略显得“老实”而刻板:指责他们违反游戏规则是无益的,他们经常这么干,双重标准甚至多重标准的历史经验有很多;指责他们的企业10年过渡期无所作为也是无益的,无论如何,那关系到他们的就业,进而关系到他们的选票;强调贸易额突进是“暂时的配额释放”就更加无益:中国的纺织工人,没有美国、法国或者西班牙的投票权。 在那个时候强调的中国纺织业尽快“产业升级”,似也“远水解不了近渴”。产业升级非一蹴可就。贸易大棒却就在头顶。 “每天失业1000人”足够骇人听闻,所以欧盟理当毫不犹豫地挥起大棒。 但这一回,选民的想法变了。因为突然间,贸易商亏本了,零售商没货了,欧盟人民眼看着这个冬天要挨冻了——要不就得从口袋里掏更多的钱出来。 所以,贸易自由主义的声音,高涨过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声音。欧盟委员会也突然意识到,对中国纺织品“恢复配额”,似乎过分了。 但是千万不要期望他们反思或者悔过,这是形势所迫,“骑墙”的作风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丝毫改变。只不过现在,选票开始向另一端倾斜了。 德国有个叫盖尔科的服装商,不是已经“以公司乃至整个纺织产业的名义”向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提交起诉书了吗?据说他起诉的理由是:被卡关的商品都已付清了货款,应被看作是私有财产,而德国海关侵害了企业的私有财产权。 这样的事例一定不少见。但是这位盖尔科总裁,维护的是他自己的利益——私有财产。 对贸易商而言,那些被卡的衣服是他们的私有财产;对消费者来讲,口袋里的欧元更是私有财产。中国的纺织品,不是正和这些“私有财产”有着莫大的关系吗? 类似盖尔科一样的“盟友起义”,并非没有成功的先例,虽然很少。 一家制造农药的中国公司新安化工,在1995年-2004年的9年中,横跨亚、欧、澳、美四大洲,被一家叫做“孟山都”的美国公司“设套”,接连遭遇了8次“反倾销”调查。这里面鲜有胜绩。但是2004年在阿根廷的那次胜诉,却突然让他们有所“悟”,进而有所得。 之前,新安化工已经被孟山都步步进逼,被迫退出了许多市场。但是在阿根廷,他们找到了制敌的“法宝”,那是当地的农民。 和中国的纺织品一样,新安化工的产品“草甘膦”,市场策略也是低价位。阿根廷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国之一,平均每年消耗价值2.5亿美元的草甘膦。在反倾销调查最关键的时候,“第三方”开始发挥作用,这个“第三方”是阿根廷的农业利益集团,农场主们担心,一旦中国农药被逐出市场,他们有可能要向孟山都多支付1亿美元。 于是他们开始向阿政府施加压力,甚至把他们的经济部长与孟山都“有利益关系”的秘密“报料”给了媒体。经济部长下台,迫于压力,阿政府最终做出了“没有倾销”的结论。 在总结这次胜利的经验时,新安化工方面用了一个战争术语:到敌后去,开辟第二战场。 但是处于四面楚歌中的中国纺织品,却至今鲜有走出去的先例。更多的时候,他们直到“敌人”大棒轮起时,才开始考虑应对策略。即使在欧盟代表团风风火火赶来,其内部压力已显而易见时,对于如何利用这些“内部”的力量,接受《财经时报》采访专家,除了“团结”、“支持”这样的口号外,依然没有具体的思路。 溶入全球化的中国,在贸易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首先应该学会利用全球化的力量——而全球化,绝非仅仅是一个WTO。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