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揭开房地产业暴利内幕 > 正文
 

央行房贷新政难遏房价 风险转移给消费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6日 11:10 《经济》杂志

  “两会”已明确透出房地产政策调整消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之声不绝于耳:“要重点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警惕出现房地产泡沫”。大家都在期盼出台房地产新政,却没想到此次房贷新政是针对需求的:央行宣布调高个人房贷利率,热点城市还加大首付比例。

  虽然房贷新政属于微调,利率调高0.2个百分点,购房者月供不过增加几十元,但各方
反应却不成比例地热烈。开发商信誓旦旦地坚持“房价不会降”,循循善诱地提醒消费者“买房须及时”。央行则表示此举意在“抑制过度的投机性购房”,并劝大家风物长宜放眼量,“从短期来看,购房者会增加一点利息支出,但是如果房地产价格上升过快的势头遏制住了,就保证了老百姓根本的利益”。各路专家的意见一如既往地云山雾罩莫测高深,或言利好或言利空或看涨或看跌,唯一的共同点是断言只有自己才代表真理。至于广大消费者,他们的反应也许令政策制订者不无尴尬,新浪网和《南方周末》的调查均显示,大多数人认为房价还会上涨。

  也许有人对房贷新政目标之低调不以为然:房价已然如此之高了,怎么还只谈“遏制房地产价格上升过快的势头”?这种只求控制“加速度”的做法不是暗示房价还会继续上涨吗?若去年涨幅是10%,那是不是说今年如涨9%就算完成调控任务了?其实我们回顾“两会”期间领导人表态的措辞就会发现:他们并未评价“房价是否过高”,而是强调“抑制房价上涨过快”。房地产市场运行态势不仅关系GDP和财政收入,还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政府既不希望看到房价暴涨,也不希望看到房价下跌,政府最希望房价在市场供需两旺时“软着陆”,涨幅回落,稳中略升。

  央行所谓“新政意在抑制过度的投机性购房”的说法显然难以令人信服,且不说此项政策同时影响自住型购房与投机性购房,在市场预期房价仍保持两位数上涨速度时,仅凭如此小幅微调又怎能打压炒房者的热情呢?也许央行的另一番表白更为真实:“房地产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但是目前房地产把所有的风险都放在银行身上,银行必须控制其银行贷款的总量”,调高个人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是“让商业银行用风险溢价的方式来弥补过度投机所可能带来的风险。”译成广大人民群众容易理解的语言,银行其实是说:“房地产这块大蛋糕我是吃定了,但其中的风险得由消费者承担。”

  此次房贷新政也引出了房地产市场的一系列体制性问题。

  ——政府应当在房地产市场上扮演何种角色?现行体制下政府部门既控制地根又控制银根,如果房地产市场维持目前“放量上行”局面,政府在经济上无疑是大赢家:卖地收入源源不断,金融风险隐匿不见(既然房地产业利润率高达30%以上,10%的空置率又怎会影响开发商还贷呢?个人按揭贷款更是银行的优质资产,即使房价跌到购房者变为“负资产”,其还款义务也不能豁免),但却难免遭遇拷问:社会财富不断向各级政府部门、垄断部门、富豪集团转移,这难道是“好的市场经济”吗?

  ——谁是房地产市场上的利益受损者?广大农民、进城民工、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还不具备参与房地产市场的实力,除却竞购豪宅的高收入者和申请经济适用房的低收入家庭,购房者主体是中等收入阶层,他们是房地产市场上沉默的大多数,也是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最终承受者,无论是压缩供给还是抑制需求,他们都只能被动地接受政府部门、银行和开发商联手锁定的价格。

  ——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能够实现“居者有其屋”吗?“教育市场化”、“医疗市场化”的后果已经很清楚了,实现了利益最大化的不是消费者,而是垄断部门。房改启动之后,有关政府部门一面主张居民在市场上解决住房问题,一面又操控土地、税收、金融等管道攫取租金、扭曲市场。发达国家成熟的房地产市场尚不能解决全部居民的住房问题,低收入群体必须依靠政府保障,难道我们如此怪异的房地产市场竟能大庇全体国人俱欢颜?

  房贷新政也许会成为一个转折点,它提醒人们思考一个已然十分紧迫的问题:房地产市场向何处去?(详情请见《经济》杂志4月号)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房贷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