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双轨制 如何到达改革彼岸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 11:34 南方周末 | |||||||||||||
新双轨制暴露出来的问题,在于它是以套取已经市场化的商品价格体系,和尚未市场化的要素价格体系之间的巨大利益而寄生着的 □钟伟 如何理解旧双轨制
回顾过去的25年,中国改革历程承受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双轨制”的冲击。 第一种“双轨制”,我们姑且称其为“旧双轨制”,其起点也许可以追溯到人们依稀记得的1984年浙江莫干山会议,从那次会议之后,“双轨制”这一思路成为中国渐进改革的标识,其终结大约可以划定到亚洲金融危机前后的1997年。根据有关专家的梳理,我们大致可以将“旧双轨制”勾勒为以下三个层面。 旧双轨制的第一层含义,是针对当时一般商品和服务的管制价格体系,采取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价格体制,逐步放任体制外价格机制的发育、壮大,并最终使得体制内价格丧失其显赫地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标志性的事件是1985年初取消对企业计划外自销产品价格的限制,价格双轨制就此迅猛发展起来。回顾当时的价格体制改革,的确倍感艰辛,经济学家当时有的忙于计算“影子价格”,有的忙于做“价格闯关”方案,有的则在缜密思考扭曲的价格不过是体制扭曲的影子,应该同时着手体制改革。 旧双轨制的第二层含义,是针对私营企业发展的渐渐宽松的经济政策,当时虽然国有经济的“存量”这一块没有十分激进的改革,但对当时乡镇企业和个体户经济这一块“增量”,的确给了相当多的成长空间,使得除了国有经济以外的经济成分,开始奔涌壮大。由于相对保住了国有的存量,同时壮大了非公经济增量,中国经济渐渐显露万象更新的气息。 旧双轨制的第三层含义,是针对农村大锅饭着手改革,先后推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旧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衔接,可以用农民“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来形容,在粮食批发价格逐步放开之后,这种双轨制虽然使中国短暂地经历了阵痛,但中国农民的温饱乃至小康问题,有了解决的曙光。 回顾这种“旧双轨制”,它是自上而下的,民众有鲜明的民意,中央就顺应和升华使之成为政策;它是暂时过渡的,没有人(包括政策设计者)会认为这种双轨是永久的,等待渐进的振荡渐渐消散后并轨才是最终的政策目标;它也是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惊险一跃”,到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分税制改革和汇率并轨之后,中国的“旧双轨制”光环渐渐褪色,绝大部分一般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已经市场化了,走在今天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的繁华街道上,在“旧双轨制”逝去的背后,我们享受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幸运。 即便如此,“旧双轨制”从孕育、出台到淡出,也给我们的记忆带来了不幸,那些先富起来的一拨人,或多或少地、合法非法地都拜“双轨制”之赐,少部分官员也从“旧双轨制”中寻找到了腐败的温床。据当年胡和立一份非常有震撼力的研究报告显示,仅仅在1988年,我国控制商品的价差总额在1500亿元以上,银行贷款的利差总额在1138.81亿元以上,进口所用牌价外汇的汇差总额在930.43亿元以上,这三项合计的价格双轨制差价就在3569亿元以上,约占当年国民收入的30%! 幸运的是,“旧双轨制”战略虽然是渐进的,但它并不排斥局部的、区域的激进改革,如果把渐进改革理解成什么问题都需要温吞水一样面面俱到的、照顾各方利益的、遇到问题绕着走的改革,那是对渐进改革的庸俗化。中国的前路有许多需要跨越的壕沟,而我们并不能分两步跨越一个壕沟,因此“旧双轨制”虽然代价高昂,但我们还是幸运地收获了比代价更为繁华的果实。 “新双轨制”种种弊端 第二种“双轨制”,我们暂且称其为“新双轨制”,近七八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令人不安的现象,就是“新双轨制”的悄悄孳生和繁衍,我们也许可以定义“新双轨制”为:以公共权力为背景,自下而上地寻找和套取已经市场化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体系,和远未市场化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体系,这两大体系之间的巨额租金。我们大致可以将“新双轨制”划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新双轨制”的第一层含义,是资金价格管制和资金配置失衡。表征资金的价格,无非是利率和汇率,遗憾的是,利率市场化还没有走完,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则坎坷难行。姑且只说资金的利率和汇率问题。从2002年至今,中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累计约有1.1万亿元,尤其是2003年和今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每年实现的利润增长率都在40%以上,比其他各类所有制企业的效益提升都来得猛烈得多。 过去到现在的3年间,银行系统的信贷投放约为7.1万亿元,但是这种资金定价是非市场化的,随着2002年之后中国一直维持的空前低利率和逐步上扬的物价,真实资金利率也像夏天的冰块一样不断融化。假定信贷投放的一半是投放给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再假定过去3年中国银行业的年贷款利率较之真实的市场利率偏低2个百分点,那么仅此项廉价资金就给国有企业节约了7100亿财务成本,或者说扣除掉资金的非市场定价和配置,国有企业在过去3年真实利润可能是4000多亿元而已。更为严峻的是,这种建立在廉价资金之上的利益输送,最终的源头是在损害存款人利益。如果考虑到汇率问题,那么无疑“新双轨制”之下,权力对资金的集中、定价和配置,已经日渐以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集聚为代价而暴露出来。 “新双轨制”的第二层含义,是用地制度扭曲的市场化和征地制度明显的权力寻租化。在供地方面,政府在1990年代改革了供地政策,政府通过出让国有土地收取土地出让金;在征地方面,一切几乎未变,各级政府仍然沿用计划经济的办法低价甚至强行征地。左手通过权力低价征地,右手仍然是通过权力在以“市场化”的方法出让土地。粗略估计,在过去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累计达9100多亿元,征地卖地隐隐然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支柱”,被征土地的收益分配,依次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地方政府、村级组织和农民,过去3年,一边是占据中国富人榜显赫位置的房地产大鳄令人艳羡地不断涌现,另一边是失地失业、集体上访事件不断地披露。 “新双轨制”的第三层含义,是劳动力价格的恶性竞争和资方利益的难以撼动。从2003年开始,中国各地陆续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而1990年代初,那个时候以村甚至镇为单位,农民们能够“成建制”地流入城市中的外资企业打工,是桩收入高而求之不容易的事情,但10年过去了,东南沿海的进城务工者收入几乎没有明显增加,区区500元-800元的月工资,需要忍受在城市生活的漂泊孤寂、恶劣的劳动环境和突如其来的加班加点、无人照顾入学的子女。 在过去3年,中国进城务工者每年约有1.3亿人,假定他们的月收入和必要的劳动保障较之正常状态偏低每月200元,再假定他们漂流在茫茫城市中的250万打工者子女没有接受恰当的义务教育(这个每年收费至少在600元),那么,由于劳动力价格的过度竞争定价,与企业商品的市场化定价,以损失一代人的健康、养老和下一代人的教育为代价的,大小企业主们每年攫取了410亿元“人口红利”。 “新双轨制”的第四层含义,也许不太恰当,是国有企业作为“要素组合”的垄断定价和无序转让,有的国有企业插了草标到资本市场上市了,但却既没有创造恰当的价值,同时使得其他的所有者在国有股东面前像一阵轻烟。有的国有企业未插草标,转眼间却已是换了主人,走了工人。 如何到达改革彼岸? 中国经济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之际,在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已再次明确提出了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给我们警惕“双轨制”复归创造了条件,新双轨制暴露出来的问题,在于它是以套取已经市场化的商品价格体系,和尚未市场化的要素价格体系之间的巨大利益而寄生着的;它是自下而上的、不断自我强化的过程。从这一轮宏观调控来看,所针对的问题恰恰在于土地、资金等要素的价格扭曲。相信解决“新双轨制”问题,以科学发展观来推动要素价格体系市场化,是未来中国改革的攻坚战。 (作者为中国改革基金会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