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基金再现巨额申购 机构资金入市抄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1日 09:41 21世纪经济报道 | |
见习记者 李佳 深圳报道 经过本轮市场大跌,市场的股价定位模式发生了转变,股价重心下移后的估值也需重新定位。而投资与宏观经济联系紧密、能积极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抗周期抗风险能力强的蓝筹股是基金坚持“价值投资”的惟一理性行为。 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基金的生存状态也出现严重分化。新基金欲售无门,发行惨淡,而一些绩优基金却在机构投资者的追逐中逆市出现净申购。 机构抄底? 大盘阴跌有三月之久,而南方稳健成长基金的净申购额却节节攀升。虽然受到大盘连跌的拖累,在上证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下跌15.16%的情况下,南方稳健成长基金累计净值仅跌去1.27%,净申购额高达14.33亿份,基金规模从年初的2..84亿份猛增至40.17亿份,增幅达到55%。 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市场总监谢爱龙说,在这些净申购者中,70%-80%为机构投资者,其中以大型企业等基金公司直销大客户为主,保险资金进出频繁。另外,一些专业投资、理财公司表现也较为活跃。 据了解,目前其他基金公司也出现净申购情况。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绩优老基金出现大量净申购很可能是机构投资者入市抄底的一个强信号。与新基金为了在三个月的建仓期内达到契约规定的的建仓额度这一被动投资方式不同,绩优老基金出现的净申购资金完全能够成为市场主动投资的“中坚力量”。 另外,种种迹象表明,前段时间表现抢眼的货币市场基金资金面抽紧,部分资金开始悄悄流向股票型基金。 市场已经构筑完坚实底部了吗?市场本身并不缺资金,信心才是严重匮乏的东西。既然机构投资者开始悄悄看多,这是否意味着市场信心也开始恢复? 首只LOF产品———南方积极配置基金基金经理李明对记者表示,目前市场投资价值凸现,投资良机已经来临。大盘出现反弹也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首先,政府进一步明确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支持的态度,把投资者利益保护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投资者的热情。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会议,强调要通过改革,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要求抓紧落实“九条意见”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稳步健康发展。同时,市场对四中全会之后,是否有进一步落实“九条意见”的举措出台有着良好的预期。 其次,央行明确表示目前尚无利息调整的消息,消除了市场关于“升息”的传闻影响。8月份相关宏观数据已经出炉,CPI指数同比增长5.3%,有观点认为8月份后的物价涨幅会逐月回落,投资者对宏观经济未来走好的信心进一步恢复。 机构缘何钟情老基金 在记者对散户投资者进行的调查中,大约有75%的人认为,如果要购买基金,他们会首先考虑新发行的基金。究其原因,一位散户投资者表示,去银行买基金,工作人员介绍最多的就数正处发行期的基金,而很少有人主动向他们介绍老基金。另有投资者表示,虽然证监会明令禁止,但是一些新发基金还是会搞“促销活动”,比如保证收益率、返还部分手续费等,这也是对散户投资者不小的诱惑。 在调查中,只有极少数散户会首先考虑购买老基金。即便购买老基金,也是对长期持有、表现良好的新基金的再申购。 相比而言,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有很大不同。他们选时能力较强,品牌忠诚度高,在选择投资的时候,更多会去关注老牌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绩优基金产品。 市场赋予基金公司“专家理财”的美誉,投资部门成为基金运转机器的核心。而对新基金来说,一个刚刚成立的投资运作团队能否快速而有效磨合一直是机构大客户的“心头之虑”。 基金业在中国迅猛发展,熟悉中国证券市场特有规律、掌握基金操作技巧与独特投资理念的基金经理凤毛麟角。年轻的中国基金经理们甚至都没跨越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市场周期,在选股方面,更不可能对所投资的所有行业深入钻研。 另外,基金公司“大跃进”式的成立必会导致其管理水平的良莠不齐,而老牌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绩优基金产品有在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稳定的投资团队。权衡得失,一些深思熟虑的机构宁愿把大单交给老基金打理,即使它们也不能随时跑赢大盘,至少风险要小很多。 在实际操作中,基金往往根据自身智能选股系统,把候选股票放入股票池,最后由投资决策团队对其配资、风险监督委员会对其监控。重视品牌声誉的基金公司一般都有着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 其次,过大或过小的基金规模也是妨碍新基金有效运转的隐忧。 单只基金规模过大,会使资金流动性大大降低,无法适时换手股票。另外,在市场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不多的情况下,手握大量资金的基金在结束最优配置后,不得不退而求次优选择,投资人利益很难得到充分保障。 而基金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管理费收入。一家基金公司每年的成本开支至少需要3000万元,因此按照管理费率1%左右计,需要管理至少30亿的基金总规模,才能做到收支平衡,规模过小的基金公司生存都成问题。 以2003年表现最佳的博时价值增长、南方稳健成长、嘉实成长收益等来看,基本都属于规模适中、中型偏大的老基金。 优胜劣汰必由之路 “中国股市没有进步,2005年是基金淘汰年”,半年前发此言论的香港学者郎咸平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预见性。从基金业发展现状来看,似乎将会被其不幸言中。 基金业本身的发展也是不破不立,有新生就有灭亡。面对市场的冲击和行业本身的扩容,一些竞争力不强的基金公司将面临逐渐被淘汰的可能。 少部分经营管理不善的老基金公司、盲目设立而没有强大股东背景的新基金公司首当其冲会受到生存挑战,一些规模过小或者业绩不佳的基金管理公司将不得不面对长期亏本经营状态,苟延残喘。另外,基金业频繁的人才流动也会加剧淘汰速度,“大鱼吃小鱼”这一竞争的原始规律迟早要在基金业内上演。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谈到基金公司发展问题,不得不涉及市场到底是投资还是投机这个问题。国外很多基金确实在作“价值投资”,他们看好公司的发展,参与管理并分享公司的成长。而在中国还没有哪个流通股股东能真正参与到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中去,人们只关心二级市场股价的潮涨潮落,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标榜“价值投资”的基金公司也只能做着不伦不类、既投资又投机的操作。 据悉,很多基金公司私下都奉行这一既投资又投机的操作理念,既然大家都作投机,证券市场也由机构大户和散户的博弈渐渐转变为机构和机构之间的博弈。不少基金同买同卖,加剧了市场的波动,也恶化了自己的生存环境。 经过本轮市场大跌,市场的股价定位模式发生了转变,股价重心下移后的估值也需重新定位。而投资与宏观经济联系紧密、能积极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抗周期抗风险能力强的蓝筹股是基金坚持“价值投资”的惟一理性行为。LOF基金经理李明表示,前期市场的大幅下跌带动了这部分股票价格的短期下调,这恰恰凸现了它们的投资价值。 一年前基金公司还是令人艳羡的“金饭碗”,转眼就要进入“淘汰年”,这也难怪有人戏言,其实基金也挺可怜的,既要在市场中赚钱,又要维持市场的稳定,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现在还要面临生存压力、愁于内部竞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