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青:
尊敬的武副院长和谢社长,今天非常高兴能参加我们绿皮书的发布会和研讨会,我想绿皮书出了20年了,觉得真是值得纪念的。一本书连续出20年很不容易,绿皮书不仅仅是我们社科院皮书的一个品牌,实际上已经成为学界和政策研究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本参考书。
它非常有特点,一是数据比较详实,有与国家统计局长期合作的基础。这个研究的报告是非常清楚的。要想了解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情况,这本书非常好。这本书从1992年开始,今年是20年,如果我们30年、40年这么做下去的话,就是刚才谢社长谈到真是一部历史,我们要了解农业发展的所有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我想对绿皮书的意义和成就表示祝贺,也希望绿皮书越办越好。
谈到形势和预测,刚才郭司长也谈到2011年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是少有的好年头,这也是从党的十六大以来,有这样一个好的局面,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而且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农村的社会事业在继续明显改善,财政投资第一次超过一万亿,这些都是2011年很明显的特点。
如果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谈,我们课题组对2012年的预测应该是好的,在这个基础上增产、增收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农业农村发展的问题上,几个长期的约束条件和一些因素也需要重视。
一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而且我们抗灾减灾的能力也比较弱,这和我们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有一定关系的。我们的农业基本上要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的改变。这是一个制约的条件。今年初的苗情是很不错的,农民农户的种植意愿也不错,但是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是要看天气。这是自然灾害的因素。
二是由于我国土地和水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紧,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困难越来越大。它的需求在变化,人口在增加,农产品需求在变化,特别是刚才郭司长谈到的玉米,玉米主要是需求在增加。供求平衡的难度,比如我们现在是进口5000多万吨大豆、300多万吨棉花、800万吨植物油、木材、糖料等等,这些会长期约束我们。这个局面我们必须要看到。在这种情况下,刚才我们也谈到一些对策,像“走出去”、保护资源。
三是农民增收了难度肯定也会增大。因为我们在短期内实现了高价格,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的成本上升非常快,物质投入的价格,油价在涨,油料、化肥和方方面面,而且劳动力的成本节节攀升,从统计局、发改委公布的科技成本和劳动力投入的价格及农民工的每月工资可以看到,2006年农民工的月工资非常低,2006年以后开始上升,到2011年的时候农民工平均月工资2049元,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是2173元,这个上升的幅度就凸显出农业的比较收益在里面。我们会面临着一个问题,农业劳动力问题,现在农业劳动力平均的农民年龄是48岁,上个星期在日本,日本的官员告诉我,今年日本的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是66岁。
所以面对这种局面,恐怕要保持农业继续增长,农民能够持续增收,还是要有很多政策的推进,要坚持推进和完善。
首先我们国家的支持保护政策,中国农业因为比较收益低,不管是城市化也好、工业化也好,对于农产品的数量,对于质量的要求,对于品种的要求、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所有的发达国家、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的经验都表明,农业的比较收益低是一个特质,在发展过程当中,特别是在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当中,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的增收是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再一个方面,需要稳定生产,这里需要采取很多政策,比如保护耕地的政策,比如推广农业技术、科技等等,这是一方面。还有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这里面有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是增加农业的收入,一方面是增加就业的机会,一方面是增加农民财产刑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方面。
还有包括刚才朱钢研究员介绍的时候也说到,包括农业部开展的农户承包确权的问题,这些都非常重要。也包括改革我们现行的征地制度。还有是流通的体制,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多说了。实际上农产品价格波动过大和我们成品上升和流通成本过高,大家都能够看出来,也能够感受到,包括运输、市场建设等等。
今年“一号文件”专门提出,怎么样通过流通的方式让农民增收。现在流通环节过高,农民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实惠,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也成为问题。当然这里有很多问题,比如我们现在大城市郊区的菜地越来越少,现在去欧洲、日本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理念非常明确,大城市郊区周边一定要有稳定的农产品的供给,就是我们说的“菜篮子”。这些问题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还有流通层过多,价格不合理,流通是体制上的问题。
我们的绿皮书对从1997年开始做的科技投入的收益分析很重视,我们要增加投入,另一方面如何在体制上来消除现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投入的效率应该说还是很高的;另一方面需要落实中央提出来的具体的政策,都是非常具体的政策。明年要保持好的农业生产势头,这些政策都是需要考虑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 李周:
谢谢徐小青部长,下面请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张红宇司长发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