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浦发理财产品惊现零收益 客户质疑银行产品设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7日 00:49 北京晨报

  尽管2007年是投资理财的大牛市,但市民陈先生却遭遇了烦心事。他在2006年底斥资10万元购买浦发银行(600000.SH)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1年之后,该产品的到期收益竟然为零,只是由于国家调减利息税,10万元最终仅获得39.6元的收益,连银行活期存款的收益都赶不上。

  对于这样的结果,陈先生认为不可理解。他表示,虽然按照产品合同的收益计算公式,该产品的到期收益确实为零。然而,他咨询专业人士后发现,该产品的设计存在严重缺陷,收益最终为零的概率非常高,甚至超过90%。据此,陈先生提出质疑:浦发银行2006年设计产品时,对市场走势是否有最基本的判断?

  ■质疑一:产品设计是否有误?

  这款惹出麻烦的理财产品是“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根据合约,该产品与建设银行(0939.HK)、中国人寿(2628.HK)、中银香港(2388.HK)和招商银行(3968.HK)挂钩,产品到期收益取决于4只股票从2006年12月28日到2007年12月19日间的涨幅,计算公式为:16%-(涨幅最高者的涨幅-涨幅最低者的涨幅),如果为负,则收益为零。这4只股票中,涨幅最高的是招商银行,为96.25%;涨幅最低的是中银香港,为-2.62%。由此计算:16%-(96.25%+2.62%),最终收益为零。

  面对陈先生的质疑,浦发银行相关人士解释称,有投资者认为浦发银行是拿投资者的钱去买这4只股票,这是误解。银行都是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国际知名投资银行发行的期权,然后再和保本的固定收益票据组合,形成名目繁多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包括这款F2计划。

  浦发银行称,这些期权都是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等国际投行发行的,但期权未来实现的概率是多少,连这些国际投行都无法预测。否则,如果走势都有明确的方向,那么这个市场就只有投资的赢家。针对F2计划,浦发银行称,2006年设计该产品时,香港股市处于疲软状况,当时谁都未能预测到2007年市场会那么火爆。

  不过,有银行相关专业人士向记者表示,浦发银行不能把产品设计的责任全都推给国际投行。该款产品的实质是:只有4只股票涨跌幅度基本相同时,投资者才可能获得高收益。在2006年底,国内外几乎所有投资机构都强烈看好招商银行,认为其具有高成长性,将是2007年的大牛股。建行则是大蓝筹,其涨幅很难赶上招行。该人士称,浦发银行当年如果对这4只股票的基本面有所了解,绝不至于设计出这么一款产品。

  ■质疑二:银行风险提示不到位?

  据陈先生介绍,浦发银行工作人员当年销售该产品时,对产品的风险没有充分地提示。虽然浦发银行提供了产品说明材料,但材料用的都是专业金融术语,收益计算方法也非常复杂,远不是普通百姓能够看懂的。

  对此,浦发银行相关人士表示,该行一直重视投资者教育,客户经理要对产品进行风险提示,不可能拿“收益上不封顶”等片面的说法来误导投资者。

  浦发银行强调,结构性理财产品不同于普通存款,投资此类产品要承担风险。投资者如果单纯看着最高或预期收益率就去投资,那是错误的。同时,投资者还应看清产品的收益计算方式。

  记者采访时发现,外资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远比中资银行充分。目前,个别中资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时,并未提供详细的产品说明书,只有一张A4纸大小的宣传材料。而汇丰银行发行QDII产品时,其产品说明书却用了整整一张A4纸的篇幅提示风险。该风险提示还假设了3个具体的场景:两年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为6.912比1时、汇率不变时和贬值为8.064时。其中,当人民币升值为6.912时,该QDII产品可能亏损46%。

  晨报记者 李若愚

  财经晨谭

  不是银行要“忽悠”

  实在是水准太初级

  ●李若愚

  中国进入了全民理财的时代。在刚过去的两年时间里,老百姓的理财意识得到爆发性提升,然而,理财市场和老百姓的理财素质却未能同步提升,由此才出现投资者和浦发银行都觉得自己受了委屈的尴尬局面。

  银行业人士称,浦发绝不可能是故意给投资者“挖坑”,不可能以牺牲投资者利益来换取自己的收益,因为这事关银行声誉和回头客。如果银行故意拿一款高风险、零收益产品“忽悠”投资者,那纯粹是拿自己的信用玩火。

  在否认“主观故意”的同时,也有银行人士称,银行现在都是金融超市,给老百姓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具体买什么产品和服务全由消费者决定。

  但这不能算理由,银行不能推掉进货“把关人”的责任。即使是一家超市,它也得为商品的质量负责,货架上不能放低质高价甚至假冒伪劣的商品。

  那么,银行的把关水准又如何呢?浦发本款产品赌的是招行和建行股价“同涨同跌”。即使一个A股散户也会觉得这种想法很幼稚。然而,身为上市银行的浦发却在与之相关的国际期权交易中失了手。看来,投资者不能迷信中资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能力,一定要仔细研究产品的条款和细节。

  据记者了解,与浦发这款F2产品类似的是,国内中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背后都是和境外金融机构做期权交易,买的是境外金融机构设计的产品。在这种交易中,中资银行没有定价权,只能挣到“毛毛雨”一般的微薄费用。这既是广大中国投资者的悲哀,也是中国银行业的悲哀。大小中资银行陆续成功改制上市,在股市上风风火火,其市值今天赶超汇丰,明天赶超花旗,而在基本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上却只是如此水准。

  

浦发理财产品惊现零收益客户质疑银行产品设计

小调查

1、网友购买浦发理财产品惊现零收益,你认为浦发是否有责任?


不好说

2、你是否还会购买浦发银行的理财产品?

不会
不好说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